三、智仙神尼與隋文帝

智仙神尼,原是河東蒲坂地方劉氏女,從小出家,很有戒行。

有一天,忽然失踪,和尚們恐其幼小無知,或疑墮落井中,到處找尋,發現她獨自在室中,儼然禪坐入定。時年只有七歲,可見她生來就不平常,此後她就以禪定為專修功課。

該尼因功行故,常言吉凶成敗之事,無不奇驗。在信眾擁戴下,進般若寺常住,該寺即隋文帝所生之地。

文帝出世紫氣滿庭

大隋朝的文帝楊堅,生於後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日,誕於般若寺。文帝生時,紅光照室,紫氣滿庭:紫氣之色,能染人衣,使內外驚奇不已。

文帝生當炎夏六月,天氣酷熱。保姆因恐帝為熱氣所侵,用扇為帝搧涼,不料小寶貝怕涼,哭聲因寒而絕。使保姆等人慌了手腳。正在回生乏術時,智仙神尼不召而至,合掌告太祖:「你們不要擔心,此兒有神佑護。」為之取名為那羅延(表示金剛不壞之義)。神尼又說;「此兒來處不比尋常,俗家穢雜,我來養他。」太祖因救兒心急,召請神尼進宮。說也奇怪,小孩看到神尼,立即回生不哭,一離開神尼就大哭不止。因此太祖割宅為寺,內通小門,小兒就交由神尼撫養了。

皇妣抱兒化身為龍

有一天,皇妣駕臨寺內看兒子,手抱小兒在懷,轉瞬小兒化成一條龍,皇妣驚惶,不覺丟在地上,大眾驚亂。神尼事先不知皇后來,及聞外間怪叫,趕來一看,見小兒墮地,立從地上抱起來說:「為什麼來妄觸我兒,令其晚得天下?」從此,皇妣們不敢來看,全由神尼負責撫養。

那羅延七歲時,神尼告訴他說:「兒當大貴,從東國來。佛法當滅,由兒興之。」文帝在寺內一直由神尼教養,至年三歲,方離寺回到父母家。文帝去後,神尼在寺內沉默寡言,精修道業,凡四十餘年,從不出門。到周武滅法,神尼才隱住皇家,內著法服,戒行未改。

先是文帝仕,封隋王,統一天下,戰功卓著,受禪為文帝,改國號為隋。文帝統一天下後,重興佛法,已應神尼之言。

文帝登基後,四海一統,天下大定,每於起居,似有所憶,常當群臣之前,追念神尼,口稱阿梨名,群臣莫解所以?原來阿闍梨即文帝小時對神尼之稱呼。文帝又說:「我興由佛法,而好食麻豆。前身似從道人中來。小時住寺,至今樂聞鐘聲。」由於登位時,神尼早已圓寂,為要報答撫養之恩德,敕令史臣王劭為神尼作傳,以為紀念。

舍利神異數之不盡

仁壽元年,文帝和皇后在宮中,因弘佛法而感舍利,日瑩圓滑,光被四表。試以砧槌,毫無所損。至此才憶起一件往事:當文帝未即位前,遇一梵僧,以舍利一袋相送,並說:「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,此是大覺遺靈,留汝供養。」僧去後,再找尋時,踪跡冥無。登位後,帝與曇遷法師,各舍利於掌中數之,數來數去,數不能定。曇遷因說:「諸佛法身,過於數量,非世間可測。」文帝遂精製七寶箱,貯而供之。

文帝因感舍利而憶起這些神奇的往事,遂降聖旨一道:將所供舍利,分送全國各州郡建塔供養,並於塔下,繪神尼像。有人為此認系神尼舍利,其實不是,繪像乃文帝報恩之意也。

文帝在舍利塔銘上:「菩薩戒佛弟子,大隋皇帝堅,敬白十方一切三寶:弟子蒙三寶福佑。為蒼生君父,思與民庶共建菩提。今日分佈舍利,諸州供養,欲使修善業者,同登妙果。十方弟子,法界幽顯,三塗八難,懺悔行道。奉請十方常住三寶,願起慈悲,受弟子等請,降赴道場。說明弟子,為諸眾生,發願懺悔。」

  
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舍利瑞應篇》

舍利瑞應篇目次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