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○、金剛降廟神
揚州江邊有一個湖神廟,廟裏的湖神,甚是威嚴,人不敢犯,犯則遭殃。
當時,有一位客僧――法藏婆羅門,善持神咒,驅邪除鬼並皆有驗。客增有一弟子,跟隨他學咒數年,也能降伏邪惡的。
一日,法藏婆羅門的弟子,聞湖神廟中的神甚是厲害,欲來誦咒降伏祂。就到那神廟中去住宿,,然而,不幸得很,當夜就死在神廟裏了。
一○、金剛降廟神
揚州江邊有一個湖神廟,廟裏的湖神,甚是威嚴,人不敢犯,犯則遭殃。
當時,有一位客僧――法藏婆羅門,善持神咒,驅邪除鬼並皆有驗。客增有一弟子,跟隨他學咒數年,也能降伏邪惡的。
一日,法藏婆羅門的弟子,聞湖神廟中的神甚是厲害,欲來誦咒降伏祂。就到那神廟中去住宿,,然而,不幸得很,當夜就死在神廟裏了。
九、僧照入山見世孑遺
僧照禪師,住泰山丹嶺寺,每聞靈迹譎詭之地,無不登踐一遊。
元魏普泰年間,僧照遊方至榮山,看見有飛鳥從一山洞林中飛出,他便從洞穴循路而入,約走了五、六里,才走出了洞穴,一片山地展現眼前,復前行,見瓦房三間,形式古老簡陋,庭前有鳥雀殘食,東頭屋裏有鐵臼,釜器,上面塵封已失本來面目。西頭屋裏有一沙門端坐,飛塵已埋沒其膝了,四面看看,亦再沒有其他的人影。
僧照正眩惑迷惘間,忽見中間屋中走出一位神僧,看去年約六十歲左右,眉毛盤掛耳上,約有一丈多長。
八、持咒驅鬼魅
尚圓禪師,出家後以持咒、救物、利生為務。梁武陵王蕭紀,宮中鬧鬼,鬼怪魅諸婇女或歌或哭,王令善射的士卒拿箭射之,鬼能遙接來箭還擲返之。
後來,聞尚圓禪師有道,請來宮中治鬼,鬼在師前變現各種可怖的怪模樣。圓師安坐不動的對鬼說:「汝等小鬼,何敢闖入王宮,請汝等暫住莫動,聽我一言。」
諸鬼果住立靜聽,圓師合掌念道:「南無佛陀……」才念一句,諸鬼剎那皆失其所,從此安然。
七、聞誦法華舌尚動
雍州有一僧,失其名,隱於白鹿山中,日誦法華為常課,每天有一童子給他送供,一直到他去世。
此僧死後,置屍巖下,少人知者。
到了齊武帝時,有人在山上掘土見一具枯骸,身肉早無,唯舌如故,鮮紅如生,因而轉奏到皇上。帝問道俗,沙門法上說:「這是持《法華經》因緣故,誦滿千遍便有此感。」
六、普安禪師普濟同倫
普安禪師,南北朝時人。周武滅法,他與靜淵法師一同隱避於終南山中,與外界斷絕往來。
山中多虎豹蛇蝎蚊虻,二人時遭毒蟲侵擊,流血滿身而不以為苦,有時曾發願將此色身布施給虎狼,因躺於虎豹出沒之地;但虎只觸其手嗅嗅,不食而去。
那時候,國法甚苛;不許僧人逃難,但是,不願罷道還俗的大德,也相率逃來終南山中。他們初來時,無地容身,普安禪師把他們召至密處而居,自己乃四處乞索不畏王命殺害,使數十人衣食相繼,安心修道。
四、慧瑜法師感黑蛇護法
慧瑜法師,湖南人,三歲時父母雙亡,寄養於舅家。五歲時,隨外祖父到長沙寺去聽經,一見佛像,即喜極而啼泣起來。聽完經,他不肯回家,就在寺內跟隨救苦法師出家了。
出家後,叫他誦念大品,只五十天時間,就把一部大品經卷讀通了。
晚年因逢難入玉泉山,依山傍水搭一草庵於中宴坐達二十三年之久,道行感通山靈,因而道糧供養不缺。
三、傾力寫經的嚴法華
揚州有名叫嚴恭者,本是泉州人,家中很富有,他又是一個獨子,所以父母對他非常的寵愛。
在他們尚未遷到揚州以前,嚴恭曾做了一件很大的功德,事跡是這樣的:
當陳宣帝太建初年的時候,嚴恭已經年登弱冠,他向父母要五萬錢,要到揚州去做生意。他父母給他五萬錢,他就乘船上路。
二、念聖號千里感應
僧實禪師五代時候周代人,幼懷出塵大志,見解不羣,相貌奇異,學問淵博,二十六歲出家受戒,為人天師表。
太祖稱讚 封為國師
周太祖文皇帝對師讚道:「目麗重瞳,聖慈如虞舜;背隆傴僂,形似周公。德宇純懿,軌量難模,昭玄三藏,可謂世寶。」
一、梵唄唱誦之利
義淨法師在他所著的《南海寄歸傳》上,曾談到梵唄唱誦方面之利,他說:「唱誦,在印度極為重視,無論大、小二乘,都對讚誦視為常課。唱誦有六益:
一、能知佛德之深遠
二、體制文之次第
楞嚴寺紫柏大師像
四九、賜紫不受的紫柏大師
紫柏大師是明朝四大師之一,名真可,字達現,晚年自號紫柏,吳地太湖人。大師五歲時還不會說話,其父沈連居士擔憂他是啞巴,一天忽然有異僧經過其門,摩其頂對沈連居士說:「此兒出家當為天人師」。言訖異僧忽然不見,從此就開口說話。
屠狗雄心未見消
四八、慧璉對使焚缽
宋,慧璉,漳州人。皇祐中,召對化城殿稱旨,賜號大覺禪師。
璉師持律甚嚴,上遣使賜龍腦缽盂。璉對來使焚之說:「吾法以壞色衣,以瓦缽食,此缽非法,宜無所用。」使者回奏,上嘉歎久之。
四七、慧安禪師棄書不拆
宋,武寧慧安禪師,與圓通秀鐵壁同參天衣。安師居武寧,荒村破院,獨處三十年,而圓通應詔居法雲,威光烜然。後以書致安,安不拆而棄之,侍者問故。安曰:「吾以為秀有見地,今知其癡也;出家兒塚間樹下辦那事,如救頭然,無故八達衢頭,架大屋,養數百閒漢,此真開眼尿林,吾何復對哉?」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孝行高潔篇》
四六、喜好清淨的普交禪師
宋朝普交禪師從小就喜歡清淨,儼然像一位小老僧。因此他在十幾年就出家受戒,精行戒律,有一次為檀越們作懺摩佛事的時候,有人問他說:「大師父你現在所作的懺罪是為自己作呢?還是為他人而作呢?假若是為自己而作,那麼你的罪性是從什麼地方生來的?假若為他人而作,那麼他既非你,你又怎麼能俎代庖,去為他人作懺?」
交師茫然不知以對,心裏異常慚愧,不久就去歸投泐潭禪師。
當頭棒喝 豁然開悟
四五、乞食住持道法禪師
宋,道法禪師,敦煌人,專精禪業,後遊至四川成都,王休之請他住持興樂、香積二剎。
道法禪師訓眾有法,常行乞食,不受別請,不預僧食,乞食所得,分食些與蟲鳥,夜則脫衣露身,坐飼蚊納。
有一次入定了,見彌勒佛肚臍中放光,照燭三途果報,怵目動心,由是更加篤勵,常坐不臥,元徽二年,於定中滅度。
四四、高風亮節的惟正禪師
惟正禪師,他是秀州黃亭人。從小隨錢塘資聖院本如法師受業。他在兒童時,曾有一次要較藝於有司之官,本如法師要他在觀音菩薩前祈禱,希望菩薩冥祐陰助,可是正師不願如此去做。他對本如法師說:「我豈忍獨稱於己哉?」當時有一位朱邵安先生聞而驚異道:「這小小的兒童,能有不為自己私願而求的平等心胸,真是難能可貴,此子將來一定能成大器。」因此他自己願意出錢買度牒,度他出家;然而這一番好意的建議,卻為正師拒絕了。他慨然的說:「古之度人,以清機密旨,而今反是,去古遠矣。」
後來他正式的出了家,受戒以後,只穿一件毳袍,同參們都看不起他,他又嘆道「佛乎!佛乎!儀相云乎哉?僧乎!僧乎!盛服云乎哉?」
有一位大心居士願意供養他常年的費用,可以增加院務之需,他辭謝道:
四三、或菴禪師不當住持
江蘇鎮江焦山或菴禪師,浙江臺州人,俗姓羅。出家後聰明敏悅,嗣法於景元禪師。
或菴初參景金禪師於天臺護國寺。元師上堂舉龐居士問馬祖公案道:
「龐問: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?祖答: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,再向汝道。龐蘊於言下知歸。呈偈曰:『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會歸。』」
四二、孝感白骨的道丕法師
道丕禪師,唐之宗室,母親許氏夫人,常常誦念觀音菩薩聖號、普門品。一天夜間,夢神光燭身,因而孕師。
丕師誕生後,異於常兒,父母愛之如寶,七歲自絕葷羶,常常到附近寺院遊玩,留連忘返。就在七歲那年,別母到寶壽寺剃度出家,九歲就善梵唄誦唱了。
負親逃難 乞食養母
四一、聖醫智廣法師心行平等
唐朝時代,有位智廣法師,他行化各方,以奇異的醫術,救渡百姓疾苦。凡有患者來請他醫治時,他用竹片為杖,朝著痛處打一下,病患便立時痊癒。其神效能使癱瘓即起,跛者奔行,若小患小疾,更是立復如初,點痕不留。
天王現身 嚇退蠻兵
四○、普願禪師混迹樵牧
唐,普願禪師,河南新鄭人,依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,得法於江西馬大師。
貞元十年,掛錫池陽南泉山,蓑笠飯生,混於樵牧,斫山畬田,足不下南泉者三十年。
太和中,池陽太守與宣使陸公、護軍劉公固請開法,道化大行,號南泉古佛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