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二、孝感白骨的道丕法師
道丕禪師,唐之宗室,母親許氏夫人,常常誦念觀音菩薩聖號、普門品。一天夜間,夢神光燭身,因而孕師。
丕師誕生後,異於常兒,父母愛之如寶,七歲自絕葷羶,常常到附近寺院遊玩,留連忘返。就在七歲那年,別母到寶壽寺剃度出家,九歲就善梵唄誦唱了。
負親逃難 乞食養母
丕師十九歲時,學通諸經。不久,戰亂發生,京都長安,遭受焚蕩。丕師背負母親隨著難民,逃到華陰,又碰到劉道開作亂,丕師負母逃上華山,住在山上岩穴之中。
大亂之後,遍地饑饉,一斗糧食一萬錢。丕師沿村乞食,討飯供母,每得少許食物,回去奉養其母,母親也叫他吃些,他總是說:我在外邊已經吃過了。
精誠所感 白骨跳出
丕師二十歲時,母親對他說:「汝父於霍山之戰,不幸死亡,想今日屍骨仍曝露在曠野,你能去將父骨找同來嗎?」
丕師拜別了慈母,便朝霍山而去,到了以後,便在那裏立一草庵,把所有的白骨都撿來聚集一堆,日夜對著白骨誦經,虔誠祝願道:
「古人精誠所感,滴血認骨,我今志為孝子,豈無靈驗嗎?如果骨堆中有轉動者,即是我父之遺骸。」
祝禱畢,一心注想,目不暫捨。經過幾天虔誠的誦念,果然有架骷髏,從骨堆中躍出,並且跳至丕師前搖曳著。丕師抱持骷髏,痛哭了一陣,便同到華陰。
那天夜間,他母親曾夢見丈夫回來。次日,果見道丕抱持白骨而回。
從此,丕師的孝行感應,傳遍遠近,地方信士都來親近和皈依。
勸請世宗 停止汰僧
天祐三年,濟陰王御賜丕師紫衣袈裟。後唐莊宗署丕師為「廣智」大師。梁朝後主、後唐莊宗、明宗等,凡是內宮建設香壇佛事,都是禮請丕師進宮主壇。
丕師精勤不懈,一聲佛號一禮拜,誦法華、金剛、仁王、上生等四經時,則是逐字禮拜,雖然有時佛事忙碌,而日課修持,仍是不間斷的。
周世宗為王時,就奏請皇上準備沙汰僧尼。因召丕師共議此事,丕師站在護教立場,與之激辯,堅決反對沙汰僧尼。最後丕師說道:
「僧之清高與否,並不露於人前,大王如果蓄意沙汰僧尼,既無益於君親,又壞了六和合的福田,況且天下初定,瘡痍未合,乞待後時再為沙汰未遲。」
世宗很敬佩丕師的見地,汰僧之事,因而停止。
到了世宗登位時,丕師召集僧眾說道:
「皇帝宿昔有志要沙汰僧尼,你們要好好警覺護持。」丕師堅請回歸洛陽。
二年後,果然併毀僧寺,但因丕師之力,損失不大。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孝行高潔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