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福善禍淫繫於一心
我們看了上面這段佛經故事,就可以證明:一念心善就得為王的善報,一念心惡就獲車轢慘死的惡果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都應當注意,一舉一動,一言一行,皆不能脫離因果律。
經云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菩薩他知道種下了罪惡深因,將來定然會遭到無法避免的後果。可是眾生不然,他不畏惡因,就怕受惡果,所以,罪人跑到監獄門前,看見「悔後遲」的幾個字,就有「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」的悔恨。
4.福善禍淫繫於一心
我們看了上面這段佛經故事,就可以證明:一念心善就得為王的善報,一念心惡就獲車轢慘死的惡果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都應當注意,一舉一動,一言一行,皆不能脫離因果律。
經云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菩薩他知道種下了罪惡深因,將來定然會遭到無法避免的後果。可是眾生不然,他不畏惡因,就怕受惡果,所以,罪人跑到監獄門前,看見「悔後遲」的幾個字,就有「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」的悔恨。
3.善念得善 惡念得惡 因果分明
講到這裏,我引一段佛經上的故事,來證實佛說「一切唯心造」的道理。
《百受經》云:「舍衛國有兩個商人,一善者見佛,念曰:『佛身丈六,華色紫金,佛猶帝,沙門猶忠臣;佛陳明法,沙門宣誦,斯王明矣……。』另一惡者見佛,念曰:『佛者如牛,弟子如車,彼牛索車,南西北東,佛亦猶然……。』
2.闢斷見 常見 宿命等謬論
佛法既不是「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」,更不是「命裏有來終須有,命裏無來莫強求」的宿命論。也沒有「神仙還是神仙做,沒有凡夫做神仙」的卑屈念頭,更不同於神仙永久做神仙,凡夫永久做凡夫的說法;也不是今生是人,來生還是人,千生萬世的做人下去,畜生千生萬刼永久的做畜生的常見論者。
佛教更不主張迷信神造宇宙,上帝萬能的造物者來主使我們的禍福,更不是什麼馬克司、牛克司的「人死如燈滅,死了罷了」的唯物論者的斷見。
1.生佛皆屬一心
我們的心與三世諸佛的心是絲毫無別的,所謂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
既然說眾生與佛本無差別的話,那麼,成佛作祖是這一顆心,換句話說,三塗惡道也是這顆心。所以說:「心能造天堂,心能造地獄。」既然天堂、地獄唯人自招,那麼佛經所說的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種種物」的聖教量,也必成為天經地義的定理。
3.兩個現實善惡因果的故事
再來說說近代兩個善惡因果的故事,給大家聽:
當革命軍北伐與聯軍交戰於江浙之間,聯軍有一士兵,見一女人手持銀元而哭,問其所以,婦人說:「家產所有僅剩一對母雞,擬換錢買柴米,不意受騙,只賣得銅洋一元,不但買不到柴米,而且丈夫兇暴,回來還要挨打,反正若不是被丈夫打死,也是要餓死,遲早是死,因想投水自殺,是以哭泣。」這位士兵說:「我能認識洋錢真假,妳拿來我看。」
2.歷代忠奸 表演因果
我們再看歷代的古人,也是不出因果範圍,三國時代的關公,宋代的岳飛、文天祥,明朝的史可法、鄭成功。
關公忠於劉備,岳飛忠於宋朝,鄭成功忠於明朝,據臺灣以抗清兵,我國人民到處立廟崇拜,臺南成功路就有延平王府——鄭成功廟,至今受人頂禮膜拜。他們為國家、為民族、為了保持國體正義,不惜犧牲生命,這是善因,廟食千秋,名留青史,這是善果。
一、談善惡因果的現報
民國三十九年八月在陸軍五十四醫院講
諸位同志:剛才承蒙郝主任介紹煮雲來和諸位同志見面,並要我和諸位作精神治療談話,使我心靈上起了兩種感覺。古人所謂:「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」喜的是能夠和大家見面,對國家稍輸棉力,感覺非常榮幸;懼的是才疏學淺,力不勝任,恐怕不能使同志們在精神上,治療病苦於無形之中。不過盡其在我,凡事只是盡其心而已。
菩薩以慈悲心,殺一人而救多人,不唯無罪,而且具有「多生功德」。大家聽了這個故事,就知道大乘佛教以救人救世為目的,為了救度眾生,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,都是願意的。所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在《軍人精神教育》第三課中,把仁分為三類:「一、救世之仁。二、救人之仁。三、救國之仁。何謂救世之仁?即宗教家之仁,如佛教等,皆以犧牲為主義,救濟眾生,此所謂宗教家之仁也。」
救世利人、犧牲主義,是大乘佛教的真精神!再看我們佛教寺廟裡,有慈眉善目的佛菩薩,同時也有金剛怒目的羅漢,這就是說明佛教主張威德兼施,剛柔並用的。所以我說:金剛怒目和菩薩低眉是同樣的慈悲,不但要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就是拿起槍桿兒來,也能立地成佛。
今天的講題是「軍人也可以立地成佛」!
我是個佛教徒,來和各位講課,不僅各位覺得有點異樣,就連我自己也有些不自然,但我想:這是不習慣的緣故,我們今後常在一起,也就會同群魚游泳在水中似的,相忘於江湖了。好在我已脫去袈裟,著上軍服,在形式上沒又異樣的感覺,這就是佛教四攝法中的「同事攝」。
六、軍人也可以立地成佛
民國三十九年正月在陸軍五十四醫院講
昨天,有幾位同志對我說:「佛教徒到軍營裡來傳教,有點不適當,因為我們軍人是不能講慈悲的,而是專門講戰爭、殺敵的,這兩種人處在一起,真有點『冰碳不同爐』,完全相對相反。」又有兩位對我說:「我們當兵是不好修行的,可是想修行也不能修行,要修行證果,還是出家當和尚,一了百了。」
信的反面就是不信,不講信用的人就欺騙巧取,貪污枉法的行為一齊來。為官的,對上司不講信實,虛報開支經費,對部下也不講信用,敷衍了事,做事不誠實,言而無信,在佛家而言,這些行為都包括在妄語一戒之內。
所謂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,挑弄是非、離間人家的感情,見言不見、不見言見,言不顧行、行不顧言。孔子所謂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」現在一般貪官污吏,恐嚇詐欺,都是犯了佛教的妄語戒,同時被政府查明了,也是觸犯國法的。如果人人守信義,個個講信用,那麼,這個國家就成為君子國,也是人間淨土了。
有理智的人,就不會做出悖情逆理的事情!理智薄弱的人,往往敵不過情感的誘惑,一時感情衝動,往往做出犯法的行為來。有的人平常也很有理智,可是一飲了酒,往往酒後亂性,輕則酗酒滋事,重則殺傷人命。所以,從前美國曾一度禁酒,把禁酒列入法律之內,認為喝酒是犯法的,我國從前的大禹王也是禁止造酒的。
佛教五戒中把酒列為根本大戒,依據佛經說:「飲酒的人,犯三十六種過失。」不但受五戒的人不能喝酒,凡是含有刺激性的物品都不可以吃,如吃鴉片烟啦、打嗎啡針等等毒質性的東西,都不可以吃,而這些也是政府嚴禁的。由此可知,佛教不飲酒戒,就是等於儒家五常中的「智」字。
儒家有「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」,佛教有「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。孔子是最講禮節的人,所以他有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他一生是不越禮而行的。
到了廿世紀,歐風東漸,大談自由戀愛的青年男女,為了要衝開固有禮教的藩籬,提倡打倒孔家店,打倒吃人的舊禮教,目的是可以隨便亂來。你們看:現在的報紙上,差不多每天皆有奸淫情殺,傷風亂倫的事件發生,如果人人都能遵守佛教的不邪淫戒,社會上就沒有三角戀愛,也不會有情殺亂倫的案子發生了。
義的反面就是不義,一般唯利是圖的小人是不講義的,而是見利忘義。所以,他為了利之所在是不擇手段的,即使至親骨肉的錢財,他也是千方百計的去謀取。
我常常聼到人家罵人說:「你這人忘恩負義!」有些土匪、強盜都不取不義之財,而今社會強取豪奪,偷竊扒拿,翻開報紙,每天都有竊盜的案子發生。如果大家都能遵守孔老夫子的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那麼,世上也就沒有盜賊蜂起了。
先說儒家的仁。孔子講:「仁者人也。」換句話說,要想稱為人的話就要有仁慈之心,如果沒有仁慈之心,那就不是人。孟子說:「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具有仁德心的人,是不會去亂殺人的。所以,古來仁慈的君子是:「殺一不辜,雖得天下而不為。」可見得,天下也不是殘暴殺伐而得來的。
什麼是人生佛教?
人生佛教就是教人學習做人的,如果人做不好,那裡還談得到學佛呢?古德說:「學佛先從做人起。」又說:「百尺高樓從地起。」有很多人空腹高心,人還沒有做好,就想成佛作祖,這無異乎緣木求魚,太虛大師說:
有人誤解:佛教是與人生、社會脫離關係的,因為過去的佛教,曾一度成為山林的佛教,高蹈遠隱,不與世人相往來。出家人自己也自稱是方外之人,出塵上士,社會上也就以為修學佛法是離世的、厭世的、逃世的,這都是錯誤的觀念,都是不懂得佛法的。事實上,大乘佛法是離不了世間的,所以六祖大師說:
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
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