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.史官筆下評語
史官魏徵,他給梁武帝的評語中讚道:「布澤施仁,悅近來遠,開蕩蕩王道,革靡靡商俗,大修文學,盛飾禮容,鼓扇玄風,闡揚儒業,介冑仁義,折衝樽爼,聲震寰區,澤周遐裔,干戈載戢,凡數十年,濟濟焉,洋洋焉,魏晉以來,未有若斯之盛也。」
不過,武帝並非沒有缺點,魏徵亦曾不客氣的批評道:「慕名好事,崇尚浮華,抑揚孔墨,流連釋老,或終夜不寐,日旰不食,非弘道以利物,唯飾智以驚愚,且心未遣榮,虛厠蒼頭之位,終戀黃屋之尊。」
14.史官筆下評語
史官魏徵,他給梁武帝的評語中讚道:「布澤施仁,悅近來遠,開蕩蕩王道,革靡靡商俗,大修文學,盛飾禮容,鼓扇玄風,闡揚儒業,介冑仁義,折衝樽爼,聲震寰區,澤周遐裔,干戈載戢,凡數十年,濟濟焉,洋洋焉,魏晉以來,未有若斯之盛也。」
不過,武帝並非沒有缺點,魏徵亦曾不客氣的批評道:「慕名好事,崇尚浮華,抑揚孔墨,流連釋老,或終夜不寐,日旰不食,非弘道以利物,唯飾智以驚愚,且心未遣榮,虛厠蒼頭之位,終戀黃屋之尊。」
12.梁武帝的著作
武帝最大的著述是《通史》六百卷,《金海》三十卷,《五經義注講疏》等共有二百卷,贊、序、詔、誥、銘、誄、箴、頌、牋、奏等文,共一百二十卷,關於佛教的著述有《涅槃》、《大品》、《淨名》、《三慧》等諸經解義,共數百卷。
13.持戒精嚴 解行並進
攝於108年台中后里花博
11.侯景叛亂 定業受報
梁太清三年,侯景叛亂,至建康陷台城,入城見武帝於太極殿,以甲士五百人自衛,帶劍上殿拜謁。皇上神色自若,對侯景說:「卿在戎日久,無乃為勞。」
9.剛直的智藏法師
武帝篤信佛教,恭敬三寶,因此,對出家釋子多所縱容,僧團中不時發生事件,主僧怯懦不能制。武帝對此很為重視,他想自己來履行「僧正」的事,詔下京城大德們,無人敢異議。獨有智藏法師,他以為佛法淵博,非一人能盡之,因此他執不奉詔。武帝對他不肯奉詔,大為驚異,便召入光華殿問狀。智師面陳大旨,秉執有據,使武帝不能奪,遂從其言,不再作自任「僧正」之議。
智藏法師對眾僧說:「皇上以佛法為己任,誠當推順,然而衣冠家子弟十輩,猶不能俱稱父意。現今糅雜五方之眾,而欲以一己好惡繩之,戒律將廢矣,諸君不慮及此何也?」
8.三次捨身同泰寺
大通元年,京城大疫,武帝於重雲殿,為萬民設救苦齋,並以身為禱。復於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,披法衣行清淨大捨,素床瓦器(就是吃鉢飯),乘小車不用車駕,親升法座,為大眾開講《涅槃經》,群臣以一萬億錢奉贖回宮。武帝又設道俗大齋,參與者約五萬人,這是武帝的第一次捨身。
大同元年,武帝於同泰寺講《金字三慧般若經》,舉行清淨大捨,皇太子與群臣再以一萬億錢,奉贖回宮。是晚,同泰寺裡浮圖發生火災,武帝以為天魔所為,於是下詔道:「道高魔盛,行善障生。 」因此,再起十二層高的浮圖,這是武帝第二次的捨身。
攝於107年彰化齋僧
7.武帝受菩薩戒於惠約國師
普通元年,梁武帝在宮中築壇,欲稟受菩薩戒。朝廷大臣們一致推薦德高望重的惠約禪師,因此武帝下詔道:「道資人弘,理無虛授,事藉躬親,民信乃立。惠約禪師,德重人世,道被幽冥,四月八日,延師於等覺殿,受菩薩戒法。 」
6.作淨業賦 堅其道心
武帝自信佛教以後,道念日堅。曾作一篇「淨業賦」,在佛前宣讀,表明內淨其心,外淨其行。在他所作的「淨業賦」序中,有這幾句話:
「朕不吃魚肉,不與嬪妃同處。四十餘年來,既不食葷,更無殺害障,既不御內,也無欲惡障,除去此二障,意識稍明,乃作《淨業賦》。 」這是梁武帝撰《淨業賦》的因緣。現略錄其辭如下:
4.水陸大齋 恩澤今古
天監三年四月八日,武帝率領僧俗陞座雲殿,披露懺悔,親撰願文。將住宅改為寺院,名為光宅寺。因其住宅曾放光七日,故有此名。寺中供奉一尊金銅鑄的大佛像,敕法雲法師為住持。
一天,武帝夢見一僧人對他說:「六道四生,受大苦惱,何不以水陸大齋而救拔之?」
2.武帝與誌公禪師
梁武帝當時最崇敬的是法雲、雲光、寶誌三位法師。每次法雲、雲光二位法師講《法華經》時,均感天花飛集,武帝以為他們都是證果的高僧。
有一天夜裡,他獨自在便殿焚香,遙請三位高僧,明日中午到宮中應供。可是第二天中午,準時前來赴齋的,只有誌公禪師一人,法雲、雲光二法師沒有他心通,當然不知道武帝昨夜在便殿焚香邀請他們。
1.捨道奉佛 詔文述志
武帝在未信佛教以前,是崇奉道教的,對於道教的教義有深刻的研究。可是,遇到佛教高深的教理,使他深深折服,因此便決心捨棄道教,皈依三寶。
天監三年,佛陀聖誕的那一天,他跪在佛前,宣讀捨道歸佛的詔文。節錄數語如下:
13.聖人化世 奇跡甚多
後來,有沙門從雍州來,看見澄師入關,就將此事告知石虎。
石虎疑道:「我親見和尚坐去,怎麼還有人看到他呢?」於是命人發塚,開棺視之,棺中只有一塊石頭,什麼也沒有了。石虎看了很難過,歎道:「石,吾姓也,和尚埋我而去,豈能久乎?」
12.妖孽出現 石趙末葉
一日,澄師見一妖馬,直入宮門,但見其馳向東北,剎時便不見了。澄師歎道:「災星至矣!」
到了十一月,石虎大宴群臣於太武殿。澄師吟曰:「殿乎!殿乎!棘子成林,將壞人衣。」石虎令人發掘殿下石看,果有棘草蔓生。
11.太子交爭 二俱被難
建武十四年七月,石宣、石韜鬩牆,勢不兩立。
石宣到寺與澄師同坐,一鈴忽鳴,師問石宣:「汝解鈴鳴之意嗎?」石宣說不知。師說:「胡子落度!」石宣變色,問是何意?師道:「老胡為道,不能山居,無言重茵美服,豈不是要落度嗎?」
10.飲料救火 香味撲鼻
一日,澄師與石虎坐談,忽然驚叫道:「變!變!幽州大火災!」急忙取水灑之,久而笑說:「已得救矣!」
石虎派人去查,回來報云:「那天火從西門起,忽自西南飄來黑雲,一陣驟雨,將火撲滅。但是,雨後聞有濃香飲料氣味。」
9.祈雨澤民 異香驅盜
有一年,天氣大旱,從元月至六月,滴雨未降,鄉民到各地祠廟,跪拜祈雨,仍是不雨。石虎請澄師祈雨,當時即見白雲二條,降於祠所,剎時大雨傾盆而降,方圓千里內,農作復甦,蠻貊之民,先不識佛法,及聞澄師之名,都遙遙而拜,此可謂「德被萬民,不言之化」也。
澄師派弟子到西域買香,走未數日,澄師於掌中見他路上遇盜,生命危險,急燒香、誦咒往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