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8b80.jpg

十、廬山慧遠大師

 

慧遠法師,雁門人,聽道安法師講《般若經》豁然感悟,不禁慨然嘆道:

 

「儒道九流皆糠粃ㄅㄧˇ」的異體字穀類植物所結的果實,虛有外殼,裡面卻是中空的,稱為「秕」或「秕穀」。耳。」因此便和他的弟弟慧持,同依道安法師落髮出家。

 

法師披剃後,日夜精勤,兄弟倆貧乏無資,連禦寒的衣服也沒有;同學曇翼很同情他倆,把自己的僧服分一半給他們,又常常供給他倆的燈燭費用。道安法師知道這事很高興,稱讚曇翼有利益同儕道心。安公對慧遠的氣宇神韻也早就賞識,常暗自歡喜讚歎着說:「將來使佛法弘揚普濟,其唯遠乎!」

 

泉水應念出  臨池降甘霖

 

慧遠法師到了廬山,先結茅而居,繼創精舍,從精舍到有水的地方甚遠,汲水很不方便,遠師用手杖扣地說:「如這地方可以棲止,應使朽壤抽泉。」語畢泉水應手而出,洶湧而成溪流。

 

不久,潯陽地方大旱無雨,遠師走到溪流池邊,誦讀《海龍王經》,卷未終,忽見一條閃光,從池騰空,須臾大雨下降,後來便稱此精舍為龍泉寺。

 

奇異的阿育王金像

 

以前晉室重臣陶侃,在潯陽(九江)地方做過太守,有漁人曾在晚上,時常看到一望無際的鄱陽湖中,有神光出現,時日久了,大家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;因此有人報告太守陶侃。陶侃親往查看,湖面上竟是一尊阿育王所塑的金像,陶侃歡欣禮迎回去,以後又送到武昌寒溪寺供養。

 

寒溪寺寺主僧珍,一日因事過江到夏口,夜裏忽夢見寺中起火,一切皆焚,唯供奉阿育王所塑金像的房子,有龍神圍繞,未曾殃及;僧珍急趕回寺一看,果然寺房盡燬,獨有供奉阿育王像的房屋安然無殃。陶侃知道了育王佛像有如此的威靈,當他離開潯陽時,便派遣專人前往寒溪寺迎請育王像入京,經數十人之力,方始輿(ㄩˊ,動詞,扛抬。)送上船;奇怪竟比以往重了許多,那知抬上船沒有多久,船就沉沒了,阿育王像也沉入江底。使者無法獲得,只得回去向陶太守覆命。此後在荆州民間有歌謠流行道:

 

「陶惟劍雄,像以神標;雲翔泥宿,邀何遥遥,可以誠致,難以力招。」

 

慧遠在廬山創寺既成,思欲得阿育王的那尊像供奉,因而至心祈求,說也奇怪,這尊聖像竟飄然而至。大家都知道,這是由於大師道德和精誠所感獲致。從此四方學者名流,不期而至,望風遥集;有彭城的劉遺氏、豫章雷火宗、雁門周續之、新蔡畢穎之等一百二十三人,在龍泉精舍阿彌陀佛像前,設齋立誓,修持淨土,同生極樂。

 

菩薩心腸金剛面

 

慧遠大師,神韻嚴肅,內蘊慈藹,外極威儀。凡是見到大師容貌的人,莫不心形戰慄,而與之請益或交談,卻又使人感到諄諄沐化,甚易親近。

 

曾有一個沙門,拿了一個竹如意,欲以奉獻大師;但是他進山來已經好幾天了,卻總不敢把如意呈上去。

 

有一位身強膽壯的慧義法師,從未被人折服過,入山欲瞻仰一下大師威容,他聞聽許多人,見了大師戰慄得連話都說不出來,他不相信,上了山,正逢大師在講《法華經》,他每想提出問題問難一下,可是總是心悸汗流,不敢出口。後來出來對慧寶法師道:「遠公威嚴真有些可怕之感。」

 

桓大將軍  下禮致敬

 

桓玄征服殷仲堪,軍隊經過廬山,派人請遠大師出虎溪一見,遠稱病不出。桓玄只得自己進山來看遠公。玄左右說:「過去殷仲堪曾入山見過慧遠法師,願公不要禮敬他。」桓玄說:「何有此理,仲堪本死人耳,吾將軍之威豈不若一窮沙門之儀?」乃大搖大擺入山,及至見到了遠公大師,自己威儀跑個精光,不自覺的向遠公行禮致敬了。

 

後來桓玄要沙汰(ㄕㄚ ㄊㄞˋ,選精汰穢。僧尼,可是他特別下令:「廬山不在搜檢之列。」不久大師獲悉桓玄沙汰僧尼的消息,便致書桓大將軍,因而沙汰僧尼的事便停止下來。由此可見,桓玄對慧遠大師是如何的尊重了。

 

送客不過虎溪

 

大師在廬山住了三十多年,沒有下過山,述不入俗,就是送客亦以虎溪為界。

 

有一次,陶淵明先生與陸修靜道士來訪,儒、釋、道三人談得很投機;臨別大師送客下山,三人邊走邊談,不知不覺的,已走過了虎溪的界限,三人發覺時,不禁呵呵大笑不已!

 

尾語

 

宋朝的明教大師契嵩法師,經過廬山遠公影堂時,列舉了六件事為大師題辭紀念,說明大師的偉大。

 

一、陸修靜為異教學者,而送過虎溪,不以人而棄言也。

 

二、陶淵明耽湎於詩酒,大師與之交往,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。

 

三、跋陀高僧,以顯被擯,而慧遠大師延且讚譽,乃重有識而矯嫉賢也。

 

四、謝靈運以雜而不取,後果死于非刑,此識其器而慎其終也。

 

五、桓玄震威而抗對不屈,蓋有大節也。

 

六、盧循欲叛,而執手求救,蓋自信也。

 

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而苟免,忘義而避疑,好名而昧實,黨勢而忍孤,飾行而畏累,自是而非人;就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,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?

 
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—譯經弘道篇篇》

回〈譯經弘道篇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