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48)齋堂規則
一般叢林裡,大和尚吃完飯後,筷子並不立即放下,而是先擱置於菜盤邊沿上,待僧值師各處巡視,見大家均吃完飯後,往中間一站,以默示結齋。大和尚若不表堂,即把筷子放下;如不放下,即默示要表堂。但寶華山的大和尚,並不以筷子作表示,而是以小串念珠掛於衣鉤上,等僧值師默示結齋時,拿下即表示不表堂,依然掛著,即代表欲表堂。大陸叢林齋堂都很大,如普陀山普濟寺的齋堂,就可以容納千人的座位,故須有僧值師各處巡視,方能知悉是否均吃訖,而默示結齋。
這種叢林的規矩,平時是聽不到的,只有在參學時,才能學習到。此次越南善議法師來我國佛光山參學,並能同心空法師來此參加精進佛七,親聆佛七中的一切規則,作實地的體驗,很是難得!古時善財童子能成就大辯法智,其智慧之深遠廣博,都是因遍參善知識而得的。
中午過堂,上人又談了一些齋食儀規: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7)古風禮儀 佛門中見
【國曆五月十三日星期六】
佛七已進入第二天,大家因有一天的體驗,心情已不再那麼緊張,且能稍微如法適應。上人為讓大家多瞭解些叢林掌故及規矩,乃於早晨過堂用齋後,講了些過堂規矩:
儒家言:「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。」佛家則云:「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。」凡是出家僧眾,其一舉一動都有規矩。如過堂吃飯均須衣袍整齊,碗筷也有一定的拿法;不但不准講話,且吃飯時,亦不能發出聲音。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,有一次到一大叢林去參觀,正好遇見出家人過堂吃飯,千百人聚在一處用飯,威儀齊整,且連一點聲響也沒有,不禁讚歎說:「禮失求諸野,三代禮樂盡在此中。」古風禮儀在儒門已不復見,惟有在佛門中才能重見!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6)人天正因,成佛根本
晚上最後一枝香,開靜後,上人就日間不如法處,加以糾正,並為讓大家對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有所瞭解,故作一簡略開示:
我們凡夫每個人,都很容易被環境所轉變,尤以心意就像猿馬,不停的向外追逐奔馳,難以獲得平靜。但是,修道卻必須在靜中方能領悟其真諦。因此,若想專心修持,就應慎選安靜而又有人護持的道場,俾利實修,勤加用功。清覺寺念佛堂周圍群山環繞,氣候清新暖和,沒有都市小孩、車馬、電視、收音機等紛亂嘈雜的聲音,而常住為成就四眾,任勞任怨的服務精神,可說是舉行精進佛七最理想的道場;況且又兼傳授八關齋戒,更是再美滿也沒有了。
關於傳戒,全省各地時有所聞,但是傳授八關齋戒,好像只有水里的懺雲法師,每年暑期為大專青年設的齋戒會;演培法師在新加坡、南洋各地,提倡受持八關齋戒;美國也時聞傳授,我國名作家謝冰瑩教授,即曾在美參加受持,心靈獲得了無比的喜悅法樂。但受戒後各自回家,因環境關係,有時甚難受持清淨,不如我們來此,一面受持八戒,且兼精進念佛,所獲之功德為大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5)器淨而後盛物,心淨而後入道
【國曆五月十二日星期五】
常住為了照顧來自各方的選佛修士,昨天忙到更深人靜。就寢不久,打板時間已至。因清覺寺人眾稀少,打板的工作由監院慈照法師親自擔當。在這四面環山、風景雅麗的龍泉山,板聲突破了大地的寂靜,把深陷睡窟的迷茫大眾喚醒,迎向黎明,朝著「覺道」邁進。
佛七剛開始,大眾難免緊張,但秩序井然,唱、誦、念佛聲震徹雲霄,止靜時,驟下劇雨。大眾初次受到考驗,有的寂然不動,有的卻顯得慌亂。久之,雨聲淅淅瀝瀝,對於似有節奏的佛聲,心境反覺清涼。這陣雨,不但洗淨了大地的污濁,同時也滌蕩了大眾的心垢。「器淨而後盛物,心淨而後入道。」此雨對大眾而言,真是一個好預兆!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東清覺寺第三屆精進佛七日記
煮公上人講
弟子慈宗記
(44)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3)各說各人的感應
林彩花居士說:我本來罹患心臟病及氣喘,前三天幾乎支持不住,想請假休息,但後來一再的虔誠念佛、拜佛,祈求佛菩薩加被。在第三天下午,我見到了佛菩薩大放光明,結果從第四天起,病好像是好了,心臟不再覺得不舒服,也不氣喘了,直到現在,身心都覺得非常舒適,非常快樂。
後來上人說,林居士佛七圓滿回去,因為多年的病好了,身心愉快,到處去玩。因此,她在山上發願樂助建走廊千元,送交上人,帶來時說:「我太高興了。」
林金梅居士說:我在花蓮,不但沒有參加過佛七,甚至也沒有聽到打佛七,因為一則事忙,一則很少接觸佛教。此次抽空來參加佛七,每天聽主七和尚的開示,更了悟到生死無常的可怕,也就更誠心誠意的拜佛、念佛。有一天,見佛菩薩放光明,普照我的身體,而且夢到主七和尚拿一塊石頭給我,而了悟到:信佛的心,應如石頭般的堅硬。因此,我非常感謝主七和尚的慈悲開導,也感謝常住執事們的辛苦,成就了我們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2)法喜充滿座談會
【國曆四月廿一日】
早上七點三十分,全體齊集念佛堂前照相留念。八點鐘時,集合舉行座談茶會,研討佛七中應興應革之事宜,以及各人於佛七中之心得與感應。煮公上人先簡略說明本寺沿革,及念佛堂籌建經過:
十七年前(民國四十四年),台東一些皈依弟子發心興建清覺寺,由妙玄居士負起住持之責,至五十六年妙玄圓寂,始由慈琛師回來負責。慈琛師以年輕識淺,缺乏處事經驗,故要求我負責指導、提攜,否則不敢接任,我才答應負責,慈琛才回來接任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1)念佛之殊勝2
這幾天,我心裡覺得很不舒服,因為鳳山普陀精舍心海師,她有一位在家女徒弟,法名養如,只有廿二歲,人很聰明,法器唱念,樣樣都精。我常勸她如要出家須早,但若要結婚則不可太早,否則受苦亦早;因為如果生了孩子之後,要想修持,就很不容易了。幾年以來,從沒見過她生病,她在工作之餘,有空就到普陀精舍念佛拜佛;但是從去年年底訂婚之後,就沒見過她,後來才知道她訂婚後,只顧著與未婚夫在一起,所以很少來精舍。此次二月十二日,精舍做法會,以為能見到她,不料卻聽到她師父說:「她已經死了,死得非常快,得病三天就死了。」聽到了這個消息,實在出乎意料之外。
再就是,要來此打七的前兩天,有一位信徒在洗澡後,吃飯時即覺得不舒服,飯碗也拿不住,他的兒女們以為不要緊,先扶他進去休息,等吃飯後再去看他時,他已經死了。
像這種人命無常的事,實在非常多。我本人罹患了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等重症,也許有一天併發之後,一口氣不來,也就是來生了;因此,我總是儘量抽空修行,同時也希望趁現在能講能念,多領導大家念佛、拜佛,並講一些佛法,給大家聽。我以後如果離開了這世界,有誰願代替我領導大家念佛呢?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1)念佛之殊勝1
晚上,上人再作開示,簡略如下:
此次佛七,將於今晚大迴向、禮祖後,圓滿結束。因須禮祖,故時間可能稍微延長,不過既已快圓滿了,時間稍微延長,大家可能也不會見怪才是。大家在這七天中能精進念佛,各人修持,各人所得,這就是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」有人可能信佛以來的修持,還沒有比這七天工夫用得多。雖然來此參加花了一些時間、金錢,但這七天的修持,卻超過了平時幾倍,甚至幾十倍,而且也只有這七天,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七天,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,否則大家均為著家庭、兒女、事業、財產而奔忙。古德云:「時時刻刻營家計,朝朝暮暮白了頭。」用心計較於世俗之虛名假利。古德詩云:「榮華總是三更夢,富貴還同九月霜,老病生死誰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當。」「山珍海味日食幾何,大廈千棟夜眠幾尺,到頭來,自己生死誰能替代?」真是:「生前枉費心千萬,死後空持手一雙。」
大家在這七天內,確確實實為自己準備了些資糧。而在這七天內所念的、所聽的、所拜的,種種修持的功德,相信大家自己心裡明白。我希望大家都能滿載而歸,不辜負千里迢迢來此參加佛七的一番苦心,將來回去之後,如果回憶這七天的情形,必定會非常歡喜,充滿著無限的法喜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40)流淚眼對流淚眼
【國曆四月二十日】
令人流連難忘的精進佛七,只剩下今天最後一天了,大家似乎更為虔誠、懇切,且更加用功念佛。昨晚慧一師及清彥、清雯二位仁者,更加緊用功,禮拜通宵。據云至三點多時,並曾獲得特殊的感應。此均為虔誠之所致,正如俗云:「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。」
中午,上人為鼓勵大家珍惜最後的一天,精進念佛,乃表堂說明他在大陸叢林之生活,以及受戒的辛苦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9)不可思議的感應
宗教都是由於信仰、修持,而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感應境界。不可思議的種類很多,略舉五種如下:
一、定力不可思議:「定業不可轉,三昧加持力,無始之障難,一切皆消滅。」此猶如一燈,能破千年暗室。
二、神通力不可思議:即神通為妙用,是通融無礙的,有(1)天眼通:徹見十方世界。(2)天耳通:遙聞十方音聲。(3)他心通:知一切眾生心思意念。(4)宿命通:了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(5)神足通:通行無礙,變化自在。(6)漏盡通:諸漏已盡,不受後有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8)縱饒忙似箭,不廢阿彌陀
昨天講到信願行三資糧,信、願均已講完,行之通行亦講完,正行的十口氣念法,及定數念法也都講完,今天續講「隨緣恆時念」。
隨緣恆時念,就是隨時隨地,行住坐臥都須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念念相續。如唐朝白樂天云:「行也阿彌陀,坐也阿彌陀,縱饒忙似箭,不廢阿彌陀。」但切記,臥時或至不淨處時,均不可開口出聲念,只能心裡默念,免犯不敬之過失。
儒家有云:「口而誦,心而維;朝於斯,夕於斯。」「念茲在茲,念念不忘。」進一步應念到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時時刻刻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甚至「夢中」亦不忘念佛。而這種恆時隨緣念佛法,與早晚功課互不衝突,也就是在早晚功課之外,隨時隨地抽空念佛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7)跪沙彌,打比丘,火燒菩薩頭
晚上大迴向前,上人又作簡略開示如下:
佛七今天已是第六天,明天晚上大迴向後,就結束了。大家在這幾天中,都覺得非常辛苦,但是,以後如果你們回憶佛七之生活情形,必會感到很有意思;否則的話,參加過第一次佛七的人,這次怎會又來參加呢?因為第一次比這次更苦,但事實證明,參加過第一次的人,這次也有五、六人再報名參加。因此,只要心具虔誠,必不覺得辛苦。
所謂:「誠重勞輕。」其實這種生活,與我們在大陸上受戒時的生活相比,真有天淵之別。大陸上傳戒,像我是民國三十年春期,在棲霞山受戒五十二天,我們的得戒和尚若舜老和尚,是寶華山維那下山的,要在寶華山住上十八年才能當到維那,而寶華山傳戒的規矩最嚴格,是出名的,重要的教禮都是老和尚親自下堂教。陪堂和尚打人最兇,例如有幾次普打,堂師問:「有否殺生?」戒子必定合掌恭敬地回答:「阿彌陀佛!弟子沒有殺生。」他拿起藤條往頭上就打,說:「妄語!妄語!」戒師再問:「難道你連地上的螞蟻也沒有踏死過一隻嗎?」戒子答:「這是有的。」於是他打得更兇,說:「殺生傷命,罪過!罪過!業障!業障!」總之,他要打你,無論你回答的話,是對是錯,是有理是無理,均要挨打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6)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
【國曆四月十九日】
時間過得真快啊!佛七已經進入尾聲了,今天是第六天,明天即將圓滿結束了。有的人把握著最後的時間,至誠懇切,不休不息的念佛拜佛,有的則顯得有些放逸。尤其是男眾方面,有幾個人顯得甚為懈怠。因此,中午過堂時,上人乃再要求大家自愛,珍惜寶貴的時間。
大家能來此參加佛七,既無煩惱亦無愁,是很難得的機會。而且此次佛七,男女老幼,四眾弟子皆有,本省外省均有,人才濟濟。戒場有云: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有為法是因緣法,是生滅法;無為法才是究竟法,可以成佛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5)幾種修持方法
極樂世界內分九品,即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又各分三品。通常說,上三品是地上菩薩,中三品則是斷惑證真的阿羅漢果,才能往生,我們應時具欣厭之心,即欣羨極樂之樂,厭惡娑婆之苦。如不能往生,乃願力不真誠,仍留戀娑婆世界之種種,如家庭、兒女、財產、事業等等,以致障礙往生。更有人發願生天,這都是不正確的願力。要知娑婆世界是苦的,內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外有水火、刀兵、颱風、地震、冬寒、夏熱等等,由自然界產生的痛苦。凡此種種內外身心之苦,我們都無法自己作主。因此,在此殺盜淫妄、貪瞋癡慢、眾苦充滿的現實社會裡,實不易修行,所以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
極樂世界的眾生,無論內外,都是無有眾苦,只有享受種種的快樂。如身體則由蓮花化生,輕暖舒適,光明、壽命亦無有限量;外則七寶行樹,七重欄楯,衣食自然而成,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內無生老病死、憂悲苦惱,外無水火、刀兵、颱風、地震等等眾苦。況且往生極樂,取得不退轉,行不退、念不退、位不退等三不退轉。而此界則依善惡業報之牽引,不斷地輪迴流轉。住生彼界,神通妙用,自由自在,光壽無量,直到補處之位。因此我們須深信發願,修持求生。
實行:行有正行、助行與通行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4)各人生死各人了
晚上,上人再作開示如下:
修持淨土法門須具備信、願、行三資糧,有如我們平常出門必須帶錢以備用,否則豈非寸步難行。如今我們要到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去,更須多準備,但可不是準備世間的金錢,而是信、願、行。這三種是求生西方的資糧,如果準備不充分,就不能有把握往生西方。要知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」如果自己事先不充分準備,要依靠兒孫的孝順,做功德,求往生,那是不可能的,希望是非常渺茫的。
《楞嚴經》中,佛陀之堂弟阿難尊者,自恃聰明多聞,記憶好,卻不用功,自以為是佛陀的愛弟,佛陀就能提拔他,脫離生死的苦海。但是,哪裡知道,遇到了摩登伽女的迷惑,竟不能自持,幾乎破了戒體,墮入魔網。幸經佛陀派文殊菩薩前往拯救,才能脫險回來。乃痛哭失聲地說:「恨無始來,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。」因為他仗著多聞,忽略定力,不肯下功夫修持,以為他是佛陀最疼愛的小弟,以為如來能惠他三昧,因此遇上摩登伽女時,幾乎不能脫險。所以,佛陀對他說明,各人生死各人了,他人是絕不能替代的,所謂:「父母身心,本不相代。」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3)寸金難買寸光陰
【國曆四月十八日】
國曆四月十八日,佛七已進入第五天。晨霧朦朧,微風習習,萬籟俱寂中,大地所呈現的一切,是那麼的平靜,那麼的安詳。天上千萬的星兒,一眨一眨,凝視著尚在甜夢中的人們,也似是讚許著,為了生死而奔忙早起的念佛人,陣陣緩慢、莊嚴、有節奏的念佛聲,劃破了大地長空的沉寂,是那麼的莊嚴、誠敬,又是那麼的肅穆感人,令人興起「世上萬般渾是夢,無如及早念彌陀」之感觸,以及「此身不同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」的感慨。
早上過堂時,上人一再要大家自愛,要遵守時間;因為這次佛七,與上屆佛七氣氛不同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2)發財不難,保財最難
聶雲臺居士是前清曾國藩之外孫,歷代書香門第,他寫了一本《保富法》,列舉很多因果故事,如事事為己、為富不仁的人,有財富而不能善用,必致不能長保子孫富貴,且為子孫種植禍根。
例如:上海一位周姓富翁,家財已是數百萬。湖南湘潭分號的經理,因湖南天荒,代東翁認捐銀元五百兩,以救濟災民。不料周姓老翁竟大發雷霆,責該經理,擅作主張,捐得太多。譚租安與他同席時,問他如何大發財富。他說:「別無法子,只是積而不用。」他八十多歲才死,遺產五千萬元,子孫十房分家,不過十多年,就已經空了,只留一房較好,尚能做些事情。若論常理,每房五百萬,應該不會一齊敗得如此之快,然而事實上卻是如此。
另一件事,是有一位地皮大王陳某,家資四千萬,兄弟二房各二千萬,房庭設備十分豪華。門前一對石獅子,在上海是少見的,他的客房四壁全裝玻璃架,陳列的銅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。但是,卻為富不仁,慳貪無厭,不肯施捨救濟,結果不到七年,上海地價忽然慘落,加上投機損失,以致破產,古銅珍寶、房屋地產,都被銀行沒收變賣,陳某只好搬回內地家鄉去了。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1)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
晚上大迴向,上人再作開示如下:
大家來此參加佛七,能夠一心一意的念佛,不須為其他的事而費心籌劃;可是我卻不能,引磬一打,就須為晚上的開示挖空心思,要如何講?才能使大家聽了更加精進、滿意。其他無論你們的起居、飲食、作課、念佛等等,均須費心安排。像蒲團,第一次打佛七較為辛苦,一人只有一個蒲團,其中只有七十九歲的老居士才用了三個。因此,大家非常辛苦,打坐時,腿均覺得無法舒適地盤放,所以才叫常住即刻補充,結果多做了幾拾個,現在有的人坐二、三個,甚至有坐五個蒲團的,如此安排,無非為了使大家不起他念,而能安身辦道,一心一意的念佛。
不過話說回來,俗云: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」大家為法而來,為生死事而來,非為床座而來,如果練習久了,亦不覺其苦。因此,我們修行的人,應該能耐得住苦,正如禪家說的:「大死一番。」或俗云: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。」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30)五觀若明金易化
中午過堂時,上人再表堂說明「食存五觀」的意思:
大家在此能夠安心念佛,飲食無缺,應該細思常住米菜等等之來處不易,切勿辜負常住一片苦心。大陸齋堂有一副對聯說:「一粒米都是農夫血汗中流出,半瓢水皆由行者肩上擔來。」還有古人描寫農夫耕種之苦況: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所以佛教古德說:「五觀若明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難消。」須念一粒米來處之不易,心存五種觀想,好好的念佛,否則信施難消。
五觀者: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