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3644h14.jpg

張健峰先生所繪的鏡盦法師

廿六、熱心公益培植後進的鏡盦法師

鏡盫法師是閩南人,身材高大,為人豪邁,輕財重義,熱心教事,更樂於幫助那些晚進的青年學僧。

 

法師十一歲時就出家,二十歲時,受具足戒於福建怡山的南普陀。戒期圓滿後,在國內各大叢林參學,後來,在福建雪峯崇聖寺當家。公元一九四七年,打算在雪峯的下院法海寺辦一所佛教中學,時與陳煌琳居士等,南來星馬一帶,籌備辦學的款子。後來因為時局的轉變,不能回到福建,而接受了這兒信徒的邀請,以此因緣,法師就在此展開了弘法的工作。

 

首先,他在一片荒郊野外的地方--八打靈,創建了觀音亭,作為弘法的道場,法師在此,對於弘法事業可說不遺餘力,達到佛化人民的任務。這從公元一九七年七月十九日,觀音亭舉行開光典禮中,馬來西亞特別任務部長李孝友先生的談話中,可獲得證明。李部長說:

 

今天,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危機重重的世界裏,因而感到憂慮和失望,但我們不能逃避這殘酷的現實,而要解救世界的危機,及挽救人類面臨的沉淪,就須要滙集各系宗教領袖、思想家、科學家、政治家,共同研討人類之間的矛盾和自私,尤其重要的是宗教家及宗教信徒,必須散播博愛親善的精神,以佛教的大慈大悲,教導人類必須親善共處,排除猜疑,排除階級對立、種族對立、膚色對立的基本錯誤觀念,以宗教的道德觀點來說,宗教是超種族膚色的,所有人類是平等的,要達到這個思想境地,那麼人人必須培養互信、互愛、互助之美德。

 

又說:馬來西亞是發展中的國家,我們肯定的相信上蒼會庇佑我們,但假如要達到至善至美的環境,那就需要我們所有的人,利用我們的智慧,發揮建國的力量,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。我們已不能否認今日的社會,不論是資本主義、社會主義、共產主義、民主主義或烏托邦思想,所面對的棘手問題,是如何使人民不自私、不懷疑、不妒嫉。不幸的是,到今天為止,尚找不出一個方案,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那就只好發揮佛教所說的--大慈大悲的精神了。

 

從李部長的談話中,可以看出他的見解是非常正確的,這不是因為他認為佛教可以救世而說,而是他把這世界動亂的基本根源道出了,同時也為現在的人開出一劑藥方,不管這藥方是否有人要服用,平心而論,他的藥方是不錯的。

 

如何把佛教的慈悲發揚呢?這已不是嘴巴說說的時代了,我們必須要付出實際的行動,因為目前有太多的人,要待以解決麵包的問題,我們必須先解決對方的肚子,才能告訴他如何使精神昇華?鑒於此,鏡盫法師設有一福利會,其宗旨是:贊助社會慈善公益,濟助貧弱,敬老慈幼,不分宗教、種族,均一視同仁。

 

當一九七一年世界衞塞節來臨的時候,福利會的同仁發揮了力量,在鏡盫法師的領導下,本著佛教慈悲的宗旨--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,到吉隆坡各老人院、孤兒院、盲人院、殘廢院等慰問和布施,使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、孤兒及殘廢者,都能受到人間溫暖的滋潤。鏡盫法師發動了這善舉,不但博得社會人士的讚揚,同時也提高了佛教在星馬一帶的地位。

 

目前,鏡盫法師又在籌備世界福利基金,這是為了救助有志向學而貧苦的青年,所設立的奬學金,假若這項工作,能蒙馬來西亞政府批准及獲免所得稅,相信更能推廣社會的福利和教育事業,法師實行觀音菩薩的大悲心願,慈悲救世,所謂:等觀音之慈心,行普賢之願海。

 

鏡盫法師,一向是很熱心培養後進的,據筆者所知道的,目前,臺灣有志出家向上的佛教青年,在經濟上如有困難,只要他知道,都會大力的贊助,培植他們成為佛教的人才。如今在觀音亭前有一片空地,法師打算在此辦一所佛學院,以培植佛教的棟樑,可見他對佛教教育的熱心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星馬佛教見聞記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