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訶羅竭法師為民治病

訶羅竭,樊陽人,行頭陀苦行,獨宿山野。晉武帝太康九年,他來到洛陽。當時,疾疫流行,死人甚多。竭師憫之,以呪水為民治病,活者不可勝數。

元康元年,他到婁至山石室坐禪。石室距離水源太遠,信徒們欲為他開澗。他說:「不勞大眾費力,我自有辦法。」於是,他以左腳跟踏石室西面的石壁,石壁陷下數寸,脚一離開,水就從踏陷之處湧流出來,涼甜清澈,四時不絕。信眾上山,飲了此水,止飢除渴,而且還能治病。

 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七、涉公呪龍於鉢

涉公,西域人,不食五榖,日行五百以為常,說未來的事,驗無不中。

符堅建元十二年,他來到長安,因他生活異於常人,民眾奉若神明。後逢天旱,大家請他祈雨。他便作法念呪,把神龍呪於鉢中,雨畢,再放它回去。

符堅與群僚聞聽不置信,往視果然,觀者莫不嘖嘖稱奇。從此符堅奉為國之神師,士庶也都投身膜拜,求為弟子,他便乘機為他們宣說佛法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六、竺法慧隨身携帶繩牀

竺法慧,關中人,晉康帝建元元年,來到襄陽,住進羊叔子寺,自修淨業,不受人請。每乞食,先向繩床齋供。他的床隨身携帶,閑曠路旁,隨時休息。若遇下雨,便用油帔(ㄆㄟˋ,今之披肩)自覆,路人只見床,而不見人,近前視,又見他坐在床上。

往世折鷄腿  此生償業報

一日,法慧對弟子法照說:「過去你曾折斷鷄腿,災報不久將至。」果然,不久法照的腿便為人所傷,成為終身傷殘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五、捷陀勒快如飛毛腿

捷陀勒法師,西域人,來中國很久,信眾敬佩他的風操,但是卻莫測其神異。

測知寺址  建廟共住

有一次,他對眾僧說:「去洛陽東南百里處有磐鴣山,山上有古寺遺跡,我們可以到那山上建寺修行。」大家懷疑他的話,後來結伴前往採勘,果見地基平坦,遺跡照然,殿堂、寺房等區分出來後,他們便照原址建起廟來,廟成,以捷陀勒任住持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、竺佛調分身有術

竺佛調是佛圖澄法師的弟子,一生神奇事蹟甚多,現摘錄一二,以見一般:

分身有術

師住常山寺多年,百里外有一信佛居士,因其妻患疾,携來京都就醫;以臨近寺故,所以常來佛調法師處問詢。一日,師與該居士座談,但另一身卻到百里外的居士家中,居士之弟問兄安否?師答如常。調師走後,弟弟也策馬來到哥哥處,說早上法師到家對話,他哥哥聞聽,訝異道:「和尚早上未曾離寺啊?」兄弟倆問佛調法師,法師笑而不答,以後才知佛調法師有分身之神異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民國煮雲醒世大師精進佛七開示錄節要

 出自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輯念佛法要 (卷一)

 念佛八法,第一、攝心念:把心收攝起來,即所謂: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」一切時,一切處,甚至睡眠時,亦不忘彌陀聖號。第二、勇猛念:打個比喻,如窮人求財寶,縱然財寶放在老虎口中,或蛟龍窟底,也要前進不退。念佛有這種精神,決定往生。第三、深信念:我們念佛,須具深信切願,了生脫死之心。第四、觀想念:如觀佛三十二相好,念念見三十二相,忽然在前,如獲至寶,可參考十六觀經觀想念佛的方法。第五、息心念:息掉一切愛憎心,名利心,功過心,希求心,貪戀心,人我是非心,唯念念在佛。就是把一切生死心放下,只存一念佛心。第六、愛慕念:如少背母,五內悲愍,求佛哀憐攝受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: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」即是說:佛如一位大慈母,時刻盼望我們這些流落異鄉的浪子,能早回故鄉。我們若能如兒子念母親一樣,憶念阿彌陀佛,佛決定來接引我們,這是二願契合的緣故。第七、發奮念:拿大學聯考為例,若今年沒考上,發奮圖強,明年再來,要有這種再接再厲的精神。又思:淨土聖賢,都是凡夫去的,我亦不能自輕,也一定要去。第八、一切念:凡見聞覺知,毛孔骨髓,無一處不念佛,如此名為真念佛,要全身都在念。 

三種念佛不相應,第一、心性不純,若存若亡故。念佛時恍恍惚惚,心有時在有時不在,沒有拿出全部力量,因此不得感應。第二、心性不一,無決定故。念佛無決定心,亦不得感應。第三、心性不相續。念佛時不能相續下去,一會兒念佛,一會兒做旁的事,也不得感應。此三事輾轉相成,以心性不純,故無決定心,無決定心,故心性不相續。此三事與佛相違,故念佛不得感應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三、不食煙火的竺道開

竺道開,敦煌人,修隱山野,不食人間煙火,以法悅誦經及野、松脂為食,有時吃小石子,一吃數十枚,或幾天吃一次食物。如此的生活過了七年之久,就慢慢地不畏寒暑,經常晝夜目不交睫。

阜陵太守派使迎他下山,給他馬騎,他不要,卻能健步如飛。有一次,一天跑了七百餘里,到了南安縣郡,度一童子出家為沙彌,那個十四歲的沙彌,經道開教導,不久亦能同他跑得一樣快。

出入世間  曇花一現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河北電視臺十集電視文化紀錄片《北國風光》中的佛圖澄

二、石勒、石虎師事佛圖澄2--石虎

德高望重  榮顯已極

石勒死後,石虎登位,對佛圖澄法師的敬重有增無減。一日下令:「和尚乃國之大寶,爵不加,高祿不受,此後應衣綾錦,乘雕輦,常侍以下,都有擡輿之份,太子諸公要扶和尚上下;和尚入朝,朝侍要唱『大和尚到』餘人聞聲,起立恭敬,不得有違!」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、石勒、石虎師事佛圖澄1--石勒

佛圖澄,西域人,晉懷帝永嘉四年來到中國。

那時正逢劉曜作亂,京都洛陽人心惶惶,澄師本想在洛陽建寺弘法,由於局勢不安定,只好暫隱山林。

當時,西晉已亡,東晉剛剛建國。石勒自封後趙王,殘暴成性,以殺戮為能事,出家沙門被他看到,也不能倖免。澄師憫念沙門厄運,及無辜眾生受戮,便策仗來到石勒大將郭黑略的軍門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阿育王與小沙彌

在《阿育王經》說,阿育王信佛後很是虔誠,看見出家人就拜。

一次,與大臣們在路上行走,遇見一個小沙彌,阿育王想向他拜。可是他是個大皇帝,又有大臣跟隨,覺得不好當著眾人面前向小沙彌頂禮。於是就把小沙彌拉到無人的地方,向他下拜。拜過以後,他對小沙彌說:「請你不要對人說,阿育王向你頂禮的事啊!」

小沙彌看見路旁有一個小瓶子,他就跑進瓶子裏去了。過了一會兒,他又從瓶中走出來了。小沙彌對阿育王說:「請大王也不要對人說,有一個小沙彌,能從小瓶中進去出來的事啊!」阿育王更是頂禮恭敬不已。

文章標籤

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