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20200313_114923-1.jpg

在宋朝王日休(一一○五――一一七三)的『龍舒淨土文』[文祿三年(一五九四年)版]卷十二「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」中,可以發現此讚佛偈,繞念的行儀。

 

其內容如下:

 

阿彌陀佛真金色,相好端嚴無等倫

白毫寂(宛?)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;

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;

四十八願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。

 

於是念佛或百聲千聲以至萬聲,菩薩號各十或百聲。(《淨土宗全書》六‧八五上)

 

見此讚佛偈,我們可以發現它,與袾宏本等,乃至今日臺灣佛教界所用的《佛門必備課誦本》的讚佛偈,略有不同。又值得我們注意的,是韓國佛教界所用的『釋門儀範』中的「南無常住十方佛法僧」中,有

 

阿彌陀佛真金色,相好端嚴無等倫;

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;

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;

四十八願度眾生,九品含靈登彼岸。

 

[洪潤植氏『韓國佛教儀禮的研究』頁二七五]之句。一望可知其兩者原本是同樣的東西,因此我們可想,到底作此讚佛偈者是韓國人,還是我國人呢?不能否認的,是『龍舒淨土文』卷十二「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」中的讚佛偈,決不是慈雲遵式的作品,因為在他的『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』第一禮懺門中,並無此偈。『又淨土文』卷十二亦非王日休『淨土文』原本所有,是後人補加的。由於他是文祿三年(一五九四)所出版的,所以我們可以肯定此讚佛偈是明末的作品,而且可能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的讚佛偈,是由它演變而來的。

 

至於繼三皈依之後,誦善女天咒,唱韋陀讚之行儀,在袾宏的『諸經日誦』中,雖無言及,但其二者已被記載於『諸經日誦』中。只是根據袾宏的『諸經日誦』而編成的『禪門日誦』中,也尚未將其編入朝課中來推想,「善女天咒」及韋陀讚被編入朝課中,可能是在清末的時候吧!

 

先師所創導的精進佛七,其一天的修持中,達最高潮的,是第九支香。關於第九支香的前半部,即大和尚開示前,均與第一支香相雷同,不再贅述。在大和尚一個多小時的開示鞭策之後,即進入大回向的階段。首先跪唱「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」[依雲棲袾宏之說,可參考『諸經日誦』暮時課誦]:

 

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,罪障重,輪廻(淪)六道,苦不可言(不可具云)。今(今日)遇知識(善知識),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(得聞彌陀本願名號)。一心稱念,求願往生,願佛慈悲不捨,哀憐攝受(本弘誓願攝受)。弟子等眾,不識佛身,相好光明(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)願佛示現(願佛慈悲示現),令我得見及見(弟子身相)觀音勢至諸菩薩眾(等及)彼世界中,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(光明等相)[以下原文中無],令我了了,得見阿彌陀佛。

 

這一段被雲棲袾宏取名為「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」之文,是取自集中國淨土教之大成者善導大師(六一三――六八一)的『往生禮讚』(大正四七‧四三八~),但是將袾宏本乃至今日臺灣佛教界所用的課誦本中的這段文,與善導本作對照的話,我們可以發現善導大師的原作,已被後人修改過。上人括弧中的東西,是善導的原文,還有打△者,是善導原文中所沒有的。

 

在得見阿彌陀佛之後,起立出位,合掌以跑香的方式,依下列的佛菩薩名號,各跑念一匝。

南無阿彌陀佛

南無觀世音菩薩

南無大勢至菩薩

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

 

歸位之後,鳴磐跪下收聖號,念下列之願文。

 

願我臨終無障礙,阿彌陀佛遠相迎;

觀音甘露灑吾頂,勢至金臺安我足;

一剎那中離五濁,屈伸臂頃到蓮池;

蓮華開後見慈尊,親聽法音可了了;

聞己即悟無生忍,不違安養入娑婆;

善知方便度眾生,巧把塵勞為佛事;

我願如斯佛自知,畢竟當來得成就。

 

這段願文,在『禪門日誦』七期念佛儀及『靈巖山寺念佛儀規』大回向中均有,且至今被沿用者,只是作此文者是誰,至今仍不明。繼此願文之後,則依下列之文,唱一段拜一拜

 

△一心頂禮宏揚淨樂土釋迦佛如來千百億化身徧法界諸佛 一拜

一心頂禮常寂光淨土阿彌陀如來清淨妙法身徧法界諸佛 一拜

一心頂禮實報莊嚴土阿彌陀如來微塵相海身徧法界諸佛 一拜

一心頂禮方便聖居土阿彌陀如來解脫相嚴身徧法界諸佛 一拜

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諸佛 一拜

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諸佛 一拜

△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教行理三經及依正宣揚徧法界尊法 一拜

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觀世音菩薩萬億紫金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一拜

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勢至菩薩無邊光熾(智)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一拜

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清淨大海眾滿分二嚴身徧法界聖眾 一拜

 

這一段「一心頂禮」之文,與『靈巖山寺念佛儀規』及今日臺灣佛教所用的課誦本完全一致。而作此文者,是天臺宗的慈雲遵式,可詳見『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』(大正四七、一四六中、下)。但其中,已有後人補加的東西,在上列之文,上有△之記號者即是。

 

之後,是三皈依。接著是各人代為父母師長及歷劫怨親,禮佛三拜。現在者增福延壽,過去者求生淨土。完了之後,由維那再呼是日已過之普賢警眾偈之後,大眾答阿彌陀佛,問訊。一天之中的修持,到此才告結束。但是滿七之日,則加禮祖之項,再加唱:

 

佛七功德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廻向;

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;

十方三世一切佛,一切菩薩摩訶薩;

摩訶般若波羅蜜。

    

廻向偈之後,佛七才算圓滿。

 

由以上所述的內容來看,先師所創導的精進佛七,其行儀大致不離『靈巖山寺念佛儀規』。但是由於先師所鼓舞的對象是四眾弟子,所以原本在叢林寺院裏,出家眾精進修持的佛七,十多年來,它復現在臺灣佛教界,且進一步使在家眾能有緣接觸它,以它為修持方針。由此點來說,不能不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,為先師寫上一頁吧!

 

又因此因緣,我首先嘗試著將今日盛行於臺灣佛教的精進佛七的儀禮,作一歷史性的探尋。雖然其中仍有一部份不明,但其源流大致已被顯明。此中值得我們注意的,是天台淨土教對今日我國彌陀淨土教儀禮的影響,從儀禮內容來看慈雲遵式的東西不少。雖然儀禮的順序在清朝中葉已漸趨今日的形式,但芻型,已出現在慈雲遵式的『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』,是不容我們忽視的(完稿於一九八七、五、一、京都)。

 

出自《煮雲和尚紀念專集》

回〈煮雲和尚紀念專集第一、二輯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