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玄奘大師在印度開辯論大會的盛況

辯論大會當天,玄奘大師在印度曲女城與五印度沙門、婆羅門、外道等辯論之情形,在此亦略說一、二:

 

辯論大會當天與會者有十八國國王,以及各地高僧、婆羅門和其信徒數千人,這是印度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會。

 

開會的那天清晨,戒日王、鳩摩羅王陪著玄奘大師到會場,各國的國王、高僧等跟隨在後,到達會場。舉行宗教儀式之後,介紹玄奘大師上座,做論主,開講經義,玄奘大師在講壇上講大乘經義,以駁小乘學者破大乘義,一連講了十八天;同時把他的梵文講稿「真唯識量頌」寫成文字,張貼在大會場外,歡迎聽眾駁斥指正,如有一字不合理而被人推翻,願斬頭相謝。

 

可是一連十八天,在全印度學者的面前,玄奘大師沒有遭到一點責難,光榮結束了史無前例的盛會,這是中國人在學術界、在國際上前所未有的光榮。

 

十八位國王請玄奘大師騎在大象上遊行,聲震五印度,接著,玄奘大師和戒日王等,到鉢羅耶伽國法施場,作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,到會的有五十五萬人,也是印度史無前例的空前盛會。

 

當玄奘大師將要返國之前,最崇敬玄奘大師的戒日王,曾為玄奘大師開了一場無遮大會,請玄奘大師登臺說法,並且在這位聖僧登上法座之時,自己匍伏在地,讓玄奘大師踏在他身上,登上法座,可見他是多麼恭敬這位一代聖僧。戒日王公開召告全印度的外道,可以和玄奘大師辯論,如果外道勝辯,玄奘大師將輸掉人頭,但十八日之中,沒有一位外道勝辯,結果,在那場無遮大會中,玄奘大師收伏了無數在印度深具名望的外道。

 

我們中國素以儒家的思想學說為中心,而且排外性很強。佛教是由印度傳來,大家都認為那是胡人的學說,所以盡量排斥,尤其是唐朝的韓愈、宋朝的歐陽修,更極力的反對信佛;韓愈曾寫了一篇「諫迎佛骨表」,而歐陽修在編修新唐書的時候,更是把玄奘大師求學、取經、譯經的史實一筆勾去,把對中華文化及對世界文化有偉大貢獻的玄奘大師,從史冊中除名,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。宋朝的司馬光也編寫了資治通鑑,在唐史方面也是根據歐陽修的新唐書而寫,因此,整篇歷史沒有片紙隻字提到玄奘大師,這是很不公平的。

 

玄奘大師的一生,最重要的可分為個時期:1求學,2取經,3譯經。他一生之中為佛教奔波勞碌,一直到命終為止。

 

玄奘大師學成返國之後,一直都沒有休息、當他把最後的一部經譯成,擱下筆天之後,就圓寂了。可以說,玄奘大師把他畢生的精力,都貢獻給佛教。現在,我們約略來說一說玄奘大師小時候出家的情形。

 

玄奘大師出家時只有十一歲,在當時,出家比考狀元還難,不但要經過考試,而且年齡、人數也有限制。那次,皇上下詔剃度二十三人,但是,想出家的人何只成千上萬,而以玄奘大師當時的年齡來說,不管學問多好,當然還是不夠資格出家的。

 

玄奘大師想出家的心非常急切,考試那天,他到試場外徘徊,主考官李善果看到之後,覺得很奇怪,一問之下,才知道他想出家。當李善果問他為什麼要出家時,他回答說:

 

「我是為了『遠紹遺教,近光佛法』。」

 

李善果見他小小的年紀就出此豪語,而且氣宇不凡,內心知道他必不是池中之物,將來必為佛教大放光明,所以就破格錄取了他。果然,他在二十六歲就立願到印度求法,回來之後就為佛教大放異彩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六冊

回〈弘法散記--綴文篇〉目次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