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9-5早期的臺灣佛教3--「寄戒」

我在菩提場講完勸發菩提心文後,寶善寺的住持賴達善請我去講3天,他就是高雄龍泉寺的方丈——隆道老和尚的師父。

 

在日據時代,臺灣的和尚都是以「俗家」姓名稱呼,即使想要徹底改革都沒有辦法,因此,我們就舉行傳戒。

 

當時就有很多帶髮的菜姑剃髮為尼,還有很多的外道廟寺成為真正的佛教道場。如嘉義的天龍寺,過去叫三教堂,那裏是龍華派的大本營,堂主陳登元居士,在未信佛出家以前,可以說見了出家人是又罵又打;後來,慈航老法師到嘉義,他就皈依了慈老,最後再找龍泉老法師為他剃度出家。

 

因為他出家了,廟裏的人也都跟著出家;所以,三教堂也改名為天龍寺,成為真正的佛教道場。說來這個老人家實在了不起,我到嘉義弘法,他為我翻譯很多次,以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家,又能聽懂我的口音,實在不簡單!

 

當時,臺灣的寺廟還有一個特色和大陸上是不同的。就是在大陸上的出家人是比丘多,比丘尼少,至於菜姑也就更少了;但是在臺灣的寺廟裏,帶髮修行幾十年的菜姑非常的多。好比說,后里毘盧寺的妙本法師,當時也是帶髮幾十年,後來才剃度為尼的,還有很多寺廟,當年都是這樣的情形。

 

民國40年,我去嘉義義德堂,有一位帶髮的菜姑和我談到說,她是出家人,受過比丘尼戒,而且還是在鼓山受戒的。

 

我一看!她有一把「長頭髮」,怎麼是出家人?而且居然是到鼓山去受戒?後來,我詳細的向她問清楚,才知道她是「寄戒」,而且她受這個戒還有戒牒。說來真有意思,也真好笑,算算日子已經經過30多年了,這位老菜姑也已經不在了。

 

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九冊

回〈煮雲法師自述的回憶錄〉目次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