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00987.jpg

泰京敕賜普門報恩寺大雄寶殿釋尊聖像

廿七、東南亞華宗第一名剎--普門報恩寺

普門報恩寺,座落在曼谷谷莊沙脫巴立路,是一座融合中、西、泰藝術的建築物,規模宏偉,是泰國華宗中,最具規的弘法道場,及莊嚴的聖地。今天我們先去機場送走了香港團體,然後趕來報恩寺公宴,今天是泰國華宗僧務委員會,與泰京中華佛學研究社等,設素筵公宴臺港兩佛教團體。

 

當我們一行人來到山門前時,普淨大師及徒眾們,已在山門口迎接,由於我們都是中國人,所以他們都搭上中國式的袈裟,而我們則因早上到別處遊訪,大家都沒有帶海青及袈裟,這對他們來說,真是失禮。

 

來到大殿,我又看到一幅別具風味的歡迎場面,他們歡迎來客是這樣的:請歡迎的正主點亮了蠟燭,然後捧著走到佛前一獻,有人接去插上燭臺;然後上香,再來拜佛,拜完佛後,他們均一起展具頂禮。隨後我們來到大禮堂,由普淨大師致歡迎詞;成一法師致答謝詞說:以佛教為國教的泰國,教風之盛令人欽佩。能有如此成果,這是泰皇陛下致力護教,和僑胞普遍地崇奉佛教,方有以致之。華宗教風,是普淨大師積極扶植和發揚,及泰華佛教團體合作下,才奠定莊嚴基礎,這是值得我們訪問團學習的地方。歡迎會後,我們就參觀普門報恩寺裏的一切陳設了。

 

普門報恩寺的山門,是五個大門式的,其壯觀使人對佛教產生莊嚴崇敬之感。進了大門,中央是彌勒尊佛,後頭便是花園,綠油油的草坪,奇花異草,樹木成行,兩旁各有一座七層的佛塔。再經過一座四大天王殿,走過丹墀,便來到莊嚴雄偉的大殿;在大雄寶殿上,當中鋪有大紅地毯,供奉釋迦牟尼佛聖像;天花板的周圍,安奉數以千計的小佛像;牆壁上嵌著十八羅漢,全是用各色大理石的小石子安上的;又有四大金剛及花鳥等。其雕刻精工細巧,莊嚴華貴,光是一個佛座就值泰幣三十二萬,折合台幣六十四萬。它是由捷克購來的大理石,經過法國加工,再由意大利的良工琢成的,佛座上釋迦佛銅像,價值泰幣二十四萬銖。

 

在祖師殿裏,供奉三尊聖像,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、大迦葉尊者、阿難尊者,都是用意大利的凍石而由泰國名家造型,意大利巧匠雕刻而成的。另有兩所,一個是供奉唐代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,一個是供奉現代塑造的地藏王菩薩。而中國式的大廳,命名為莊嚴」。「巴博學法堂」,可容納近二百僧眾弘法。圖書館裏,珍藏著各種佛教刊物和經典。在泰式的客廳裏,供養泰國的古佛。華藏寶室,貯藏莊嚴的法器。功德林,供奉神主祿位。古佛殿裏,數百尊的古佛,都是歷代的古佛,非常名貴。祖師殿裏,供養歷代的祖師。其他還有僧房和住僧管理處,住在這兒的僧侶每人一間寮房,生活嚴謹而有紀律。

 

在報恩寺裏的各種建築物,其精細和考究的構造,都是名師所設計的,雖純是表現中國文化的傳統,但也融合了泰國各種的文物,從這兒,我們可以看見中泰宗教文化交流的一些景象。大師的私人佛堂之莊嚴、佛像之精巧,以及泰皇頒賜的各種爵扇之珍貴,使大家嘆為觀止。

 

我們參觀完普門報恩寺後,即在這兒接受大師等午宴招待,宴席分二處,一是在法堂,那是在家居士的用餐處,一是大殿後邊的走廊上,所有的比丘都在此用齋。這兒的地面,不僅光滑而且塵埃不染,所以大家都是赤著脚。用齋時,筆者與普淨大師是同席,在談及如何振興佛教,及僧侶如何提高領導地位的問題時,大師說要打開三條路:

 

第一條是居士路。佛教是四眾弟子的,其興衰誰都有責任,只是僧團裏以僧為主,而居士為臣,因此為主的人,應如何來領導一般的使臣,而不為使臣所擺佈,這是非常要緊的。

 

第二條是經濟路。目前的佛教傳教者應該要認識的,就是我們不但要解決人心理上的病痛,必要的時候,還要解決人物質上的需要,既要解決物質上的問題,就要談到經濟上的資源,如何能夠打通經濟這條路?也可說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。

 

第三條路是政治路。從歷史上我們知道,任何一個宗教其興隆如何,都與當時的朝政息息相關,如今雖時代不同,但也無法超出此原則;換句話說,你有做事的魄力,也得有政治背景,才能有更好的效果。

 

大師的這一席話,可以說是很中肯,但如何才能打通這三條路,且好好的運用它,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,得靠有心人去做恰當的安排才行。

 

我們離開普門報恩寺以後,就乘車到萬佛歲府參觀仙佛寺仙佛寺的地方很大,是普淨大師派下的佛寺,目前的負責人是仁適法師,他和仁得法師,都看過我的書。隨後我們又參觀紫峰閣,該閣座落在山麓,香火十分鼎盛,有臺灣印的佛書,還有道教的書籍贈送人我們在此遠眺暹羅灣,風景綺麗。遊畢,隨著海灘而行,一望那無涯的海洋,似乎與天相接際坐在車上,海風徐徐迎面而來別具有一番風味。我們順途經過龍船寺,此寺的整個構造,都在一條船上,旁邊還有不少的房子,每間房子外形是船,內部也全是船的格式,聽說是道教的道場,由於時間太晚了,所以沒進去參觀,就匆匆回曼谷了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泰國佛教見聞記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