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0.敕語道士  何不學佛經

第二次是顯慶三年四月間,高宗皇帝召僧、道七人到內殿去論

 

那一次,佛教派出會隱法師,以五蘊為題,神泰法師立九斷知義。道教方面有:黃賾、李榮、黃壽等,次第出來應戰,因為道士不知佛教的名體,茫如夢海,雖然也往返的論了數次,因為不懂佛理,無從論難。

 

皇帝又命道士立題,李榮立:「道生萬物義。」由大慈恩寺慧立法師,登上論座台與李榮對辯,如此互相答辯,最後慧立法師說:「天地萬物是眾生業力所感,善業多者,則璃為地,黃金界道;惡業多者,則沙壤為土,瓦礫為衢……這都是自業自作,無人使之。吾子心愚不識,橫言道生,道實不生,一何可愍!」李榮愕然不知所對,於是愧然下座。

 

道士黃壽登座,立:「老子名義。」佛教由會隱法師與他討論,首先責其立題不當,並對皇帝奏道:「黃壽身為黃冠,不知忌諱,陛下是老君之孫,豈有對人子孫面前,公然談論其祖之名。五千文中大有好義,均可立題,怎可以標聖人之名,犯了大不敬之罪,如計罪論刑的話,黃壽死罪有餘。」

 

會隱法師在皇帝面前,堂皇之的痛責道士一頓,皇上命道士更換別題。黃壽因此遭受挫銳,後來雖然言對,可是次序乖越。高宗說僧、道兩家此次論義,宗旨未甚分明。」

 

慧立法師奏道:「眾僧立義,道士不識其源,例如,僧立「五蘊義」,黃賾道士以蔭名來難。要知「蔭」以覆蓋為宗,「蘊」以積聚為義。如「色」有十一聚,在色名之下,識有八種聚,在一名之下,舉統以收,稱為「蘊」義。若以蔭名來難,義理全乖。再說神泰法師立「九斷知」九種斷遍知義,道士生來就未聞此名,雖然登上論座,而不知發問之處,無以遮著,浪作餘語,因此聖上聽來宗旨不明。佛法的大宗,是以因緣為義,所以說:『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。』例如,我們看見殿前的柱子,具五緣才能看:一、識心不亂,二、眼根不壞,三、藉以光明,四、有境現前,五、中間無障。一定要具足五緣方能看見。假使天黑無光,縱有朱楹也無法看見,以此類推,莫不皆然。再說,我們人的出生,也是因緣所生,內則業惑為因,外則父母為緣,身方得生……。」

 

皇帝聽慧立法師大談佛法,頗為高興說:「師等因緣大好,何不早論。」散席之後,皇帝與給事王君德說:「語道士等:『何不學佛經?』」這是第二次佛道論戰,佛教又勝了一場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皇帝與和尚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