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.帝與法師 相見恨晚
貞觀二十二年,太宗到坊州的玉華宮,召見了玄奘法師,法師到時,太宗對他說:「朕在京城,天氣苦熱,此山中泉石清涼,故驅於此。心中甚憶念法師,勞駕法師屈就至此,並詢法師近來翻譯何經?」
法師告訴他正譯彌勒菩薩的《瑜伽師地論》,太宗親自閱覽一段後,對侍臣們說:「佛教廣大,猶瞻天瞰海,莫測高深,那些九流典籍,如同汀瀅(小水流)與溟渤(溟海和渤海,泛指大海。)之比了。一般人都說三教齊致者,真是荒謬之談。」因此下詔有司總官,廣為玄奘法師新譯的經論,頒賜九道總官,那時天下共分九道。並御撰「大唐三藏聖教序」,用冠各經之首,又詔皇太子(即高宗)撰「菩薩藏經後序」。不過,後來兩序皆放在《藏經》的前面。太宗從此平章法義,不輟於口,對待法師,親於家人。
有一次,太宗問法師道:「法門之益,何所為先?」法師對道:「弘法須人,度僧為最。」故於九月下旬,詔天下各郡度僧,每寺度五人出家。那時,天下寺院有三千七百多所,共度了一萬七千多人出家為僧。
同年九月,在京城大內紫微殿西,專為法師勅建弘法院,供給法師居住,並選有德名僧七人,陪法師同住。從此,法師白天要陪太宗談經論道,晚上要回到弘法院翻譯經典。
太宗要法師將老子的《道德經》翻譯成梵文,流傳西竺,法師說:「佛老二教,其致大殊,且老子立義膚淺,五竺學者觀之,適足見薄。」因此沒有翻譯出來。
貞觀二十三年四月,太宗在翠微宮,召見法師,陪他談話後,不覺歎道:「朕與法師相見恨晚啊!未能盡弘法之意。」他們如果早幾年相遇,對弘揚佛法之事業,將會有更大的成就和貢獻。因此,太宗有此歎惜,後世的我們,也對此深感遺憾。太宗與法師太有緣份了,彼此也非常尊敬。可惜就在那年五月,太宗皇帝駕崩於含風殿,享年五十二歲,在位二十三年。
《新唐書》對太宗的讚評語云:「盛哉太宗之烈也,其除隋之亂,比跡湯武致治之美,庶幾成康,自古功德兼隆,由漢以來,未有之也。至其牽於多愛,復立浮圖,好大喜功,勤兵於遠,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。」
不信佛教的歐陽修,以一己的好惡,因不滿太宗信佛教,就批評他為中材庸主,實非持平之言,而且是違背事實的謬論。
傳說有一次,歐陽修夢見很多勇士把他攝到太宗之庭,太宗怒而責道:「吾文武勳烈如此,尚不能逃子之貶,何也?」歐陽修震懼大駭而醒悟,後欲追改評語,而《新唐書》已頒行矣,遂不克改過,他自己對此也曾慨歎地說:「平懷最難。」此殆非偶然而云耳。
梁武帝、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,因為信奉佛教的關係,所以,在謗佛者歐陽修的筆下都成為庸主之材了。
(本文參考《佛祖統紀》、《佛祖歷代通載》、《釋氏稽古略》、《高僧傳》、《廣弘明集》、《辨正錄》、《忠義傳》、《冥報記》、《苦報記》、《唐書舊史》、《文館辭叢林》等書)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八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