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皇帝與和尚》煮雲老和尚 著

自序

近來,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士,他們很少人了解佛教的史實,只知道某國總統是天主教徒,某國總是基督教徒,因此就以信仰洋教為光榮,以喊幾句上帝為時髦,而對固有的佛教不屑一顧。

 

因此,我寫這本《皇帝與和尚》,就是要告訴那些應信而未信的人士們,使其知道,佛教在中國是如何的感化了歷代帝王,帝王們又是如何的崇信佛教,甚至有些皇帝發心出家當和尚,有些和尚還俗去做皇帝,有的皇帝對和尚如何的恭敬崇拜,有的和尚對帝王又如何的協助和化導。

 

我們不要在宗教信仰上也以為外國月亮比中國圓」。在外國史上,很少看到國王、總統不做,而去當神父、牧師的記載。可是,在中國就有些國王不願做而去當和尚哩!例如:梁武帝三次捨身同泰寺當和尚,但是都被大臣找回來。清朝的順治皇帝也是一心一意要做和尚,傳說他是真的出了家。在歷史上,雖然記載他沒有出家,可是卻記載他有出家之心,以及死後用佛教荼毗儀式安葬。

 

有一次,順治皇帝召見浙江戇璞大師,在萬壽殿相見。順治對璞大師說: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,日對萬機,不得閒暇,如今好學佛法,從誰而學?

 

璞大師答道: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,宿植大善大慧,天然種性,故信佛法,不化而自善,不學而自明,所以天下至尊也。這一席話,說得順治大為高興,從此開始學佛。

 

又有一次,皇帝對戇璞大師說:財寶妻孥,人生貪戀不放者,朕對財寶妻孥,亦如風雲聚散。若非皇后一人掛念,可隨老和尚出家去也。

 

後來董鄂妃病故,他乾脆一刀削去頭上三千煩惱絲,決心出家。落髮後,召見玉琳國師,相見的地點在萬善寺。四目相對,兩個光頭,一個是新剃頭的和尚皇帝,一個是從小落髮的和尚國師,可是順治那一次,仍然出家未成。大臣們對其請求不允,終於接受玉琳國師的蓄髮勸告」,回宮後,僅二十三、四歲就駕崩了。生前未能如願出家,死後仍依佛教儀式安葬。

 

盛唐是我國最強盛的時代,也是佛教的黃金時代,本書內容,多數是說明唐朝歷代皇帝對佛教的關係,當以太宗、高宗、武則天等朝佛教最為興盛,可以說是高僧輩出,八宗競盛;那時,如果預兆知什麼地方有高僧出世,國家即派人撫恤其家,培植教育。

 

例如:在高宗咸亨二年,南嶽懷讓禪師出世,他出生那天是四月初八,有白氣六道貫天,當時就有太史令表奏道:有德之家,當應空門。高宗道:道人之德,國之善慶。隨即命金州太守韓偕,到讓禪師家中,撫恤他的父母,並厚賜養育的費用,使他們一家皆蒙國恩。後來,讓師長大果然出家,傳六祖心印,在南嶽大光佛門。

 

那時,君主心中認為:佛教興盛對國家有莫大的利益,所以,歷朝國家如果興盛,佛教也就興盛,國家衰微,佛教也就式微。我們從這一小故事中,就知道那時佛教之盛了。

 

說起來很慚愧,筆者從民國四十九年就患嚴重高血壓,一用腦筋,頭就熱痛,四、五年來很少用腦筋寫作,這次寫《皇帝與和尚》,本不想多寫,更沒有預備出書。可是,臺北黃孟林居士從空軍育幼院寄來限時信,說:法師所寫的《皇帝與和尚》文稿很多,非常精彩,我已經接洽全國十四個電臺定時廣播,有此因緣,想法師樂焉。並要我馬上將全部文稿寄去,我為了弘法,不得不忍著最大的痛苦,蒐集十幾種參考書,多數是在深夜,身體痛苦情況比較輕時,寫這本小書,自知不登大雅之堂,但是為了接引初機,尚祈教界大德指正斯幸。

 

民國五十四年序於壽山寺教務室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皇帝與和尚〉目次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