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普陀山梅嶺峰梅福庵西行不遠處,一片開闊的山頂平臺上,有一對看似搖搖欲墜,實則穩如磐石的巨石--磐陀石,相傳這裡就是觀音大士的說法處。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,下石一塊巨石底闊上尖,周廣余米,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,曰"磐";上石2.7米,寬近7米,上寬下窄,呈菱形,曰"陀"。
以上圖文來源:普陀山佛教網
二、普陀山名稱與佛典考證
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聖地,是四位菩薩摩訶薩(即菩薩之中的大菩薩)廣化群生的大本營。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臺山,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;四川的峨嵋山,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;安徽的九華山,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;浙江南海普陀山,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。在這四大名山與四位大菩薩之中,能夠家喻戶曉、婦孺皆知的,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、廣大靈感的觀世音菩薩了。
俗語說:「家家彌陀佛,戶戶觀世音」,尤其在此戰雲密佈、天災人禍,「眾生被困厄,無量苦逼身」的今天,除開一向以「慈眼視眾生」的尋聲救苦、圓滿無礙的「觀音妙智力」以外,那裏還有什麼人有力量能救世間苦惱、罪惡的眾生呢?現在,我所要談的也就是這普陀山和觀世音菩薩。
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,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、補怛羅迦、布怛落伽等,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。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,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,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,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。
考普陀山之所以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,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記載,當時,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文:「瑟鞞胝羅居士告善財言:『善男子,於此南方有山,名補怛洛迦,彼有菩薩觀自在,汝詣彼問:菩薩云何學菩薩行,修菩薩道?』即說頌曰:『海上有山多聖賢,眾寶所成極清淨,華果樹林皆遍滿,泉流池沼悉具足,勇猛丈夫觀自在,為利眾生住此山,汝應往問諸功德,彼當示汝大方便。』
時,善財童子(中略)漸次遊行,至於彼山,處處求覓此大菩薩,見其西面,巖谷之中,泉流瑩映,樹林蓊鬱,香草柔軟,右旋布地,觀自在菩薩,於金剛石上(今金剛石俗稱說法臺,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),結跏趺坐,無量菩薩,皆坐寶石,恭敬圍遶,而為宣說,大慈悲法,(中略)我以此菩薩,大悲行門,平等教化,一切眾生,相續不斷,(中略)或以布施,攝取眾生,或以愛語,或以利行,或以同事,攝取眾生;或現色身,攝取眾生,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,攝取眾生,或以音聲,或以威儀,而為說法,或為神變,令其心悟,而得成就。(中略)願令一切眾生,若念於我,若稱我名,若見我身,皆得免離,一切怖畏;離怖畏已,復教令發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永不退轉。」
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二十八參,參觀世音菩薩於此山中,所聞法要,大抵如是。再說,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,早成正覺,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,所以,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,尋聲救苦,三十二應,普門示現,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,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八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