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說明學問的重要
我們中國一向是重視讀書人的。所謂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」一切功名富貴都是從學問當中得來的。宋真宗皇帝的勤學詩中有這樣的幾句:
「富家不用買良田,書中自有千鐘粟。安房不用架高樑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娶妻莫恨無良媒,書中有女顏如玉。出門莫恨無隨人,書中車馬多如簇。男兒欲遂平生志,六經勤向窗前讀。」
這些話,在我們佛教徒看起來,猶如把讀書當作升官發財的工具,似乎有點用心不正。可是,在帝制時代就發生很大的力量了。多數的大官顯達都是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的生活,然後才能一舉成名天下聞的。
現在政府提倡教育,不論文臣式將,甚至士兵都要讀書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也有些人是不為功名利祿而讀書的,這就是國父所說的:「不願做大官,但願做大事。」
過去如荀子的勸學篇,他就顯然持有這種見地,他勸學篇中很明白的指出,一個人若是不讀書便不能明智,因此也就不能無過失。他並舉例說明求學的重要。他說:「南方有鳥,名曰蒙鳩,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,繫之葦苕,風至苕折,卵破子死,巢非不完也,所繫者然也。」這就是說:人若不知向學,立身處地便如同繫葦一樣,該是多麼危險!
再以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講,知識可以使人類戰勝自然,他說:「假輿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」輿馬與舟楫就是人們所要尋求的知識,在人類與自然的搏鬥中,知識更顯得重要。
荀子在勸學篇中,還說到我們讀書人一定要有恆常心,用心要專一,將來才有成說,如果不能專心一意的話,即使再聰明的人也是沒有大的成就。他舉一個例子說:「蚯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可是卻能上食埃土,下欽黃泉。」
再反觀螃蟹雖然有八條腿、兩個螯,那麼橫行的樣子,但牠不能自掘洞穴。這就是說明前者是「用心專一」——有恆心,而後者用心躁動,沒有恆心的緣故。結果,八腳兩螯的螃蟹還趕不上沒有爪牙筋骨的蚯蚓有用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七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