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200426_114107-1.jpg

二三、護法沙門法琳法師

 

法琳法師,穎川人,俗姓陳,是一位深通世法九流十家,及出世法的高僧。師嘗喟然的說:「身為佛子,不能顯正摧邪,綱維ㄍㄤ ㄨㄟˊ國家的法度。至理,豈只遠慚龍樹,抑且遙愧馬鳴;未若隱遯巖壑,息心山林……。」因此便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,隱於青溪山的鬼谷洞中,勵志精勤佛法。

 

唐高祖武德年間,道士傅弈為太史令,上書廢滅佛法,奏章十一條。高祖接受了傅弈的奏章,將欲廢佛存道;事聞於修隱已久的法琳法師耳鼓,為護衛佛教不得不出來駁斥傅弈的狂謬,廢佛論因而得以暫停。

 

老子姓李  皇帝也姓李

 

貞觀十一年,太宗以老子姓李為其宗祖,所以便弄出道教在先,佛教在後的詔令來。為了此事,京城的僧眾曾公推琳師為代表,向唐太宗皇帝上表陳述:現在的道士,並非老子後裔,他們為張道陵所創道教之徒,行三張(黃巾之亂的三張)之術,對於老君五千言之旨根本不懂,實乃左道旁門,妄托老君之後,如果皇上如此崇奉而本末倒置,勢將影響國體,並貽笑後世的。

 

然而太宗皇帝以李姓溯祖到老子為光榮的事,不納法琳法師諫言,並司令:「如有不服者,將以國法嚴辦。」師與僧眾無可奈何,忍氣吞聲而已。不久,智實法師也因此而遭杖逐。

 

著辯正論  身陷囹圄

 

貞觀十三年秋天,有道士秦世英者,以邪術得志於褚后,世英陰陳琳師言論訕謗皇宗,毀黷先人,慫恿褚后陷害琳師。太宗怒欲罷黜僧尼,法琳法師因而被囚下獄。

 

司空毛明素久仰琳師大名,每欲想見其人,今聞屈遭幽禁,派人送了供養,並寫了一首詩給琳師道:

 

冶長倦縲紲,韓安歎死灰;

始驗山中木,方知貴不材。

 

琳師也回言作詩以謝,感謝他的同情,法師詩道:

 

叔夜嗟幽憤,陳思苦責躬;

在余今失候,枉與古人同。

草深難見日,松廻易來風;

因言得意者,誰復免窮通。

 

毛明素見了琳師的詩,慨嘆良久,從此便與琳師相識。

 

溯源駁祖  太宗不悅

 

貞觀十三年冬十月,上敕刑部尚書劉德威、禮部侍郎令狐德芳、御史韋悰及司空毛明素等審問法師,詳詢法師所作辯正篇之因由,並逐條加以考查、詢問,記錄奏聞。

 

太宗看過紀錄後,又親自召琳師詢問,究竟皇家之李與老子之李是否同一源流,並帶著忿怒脅迫的口氣說:「無言卽死,有說卽生。」

 

琳師坦然的答道:「吾聞經師對文候云:『堯舜之君,唯恐無言,桀紂之君,唯恐有言。』琳今處堯舜之君,何得無言?又漢朝名士東方朔對武帝說:『臣生也言,死亦言。』因此我今日面對聖皇,及百官臣宰說出我要說的話,縱然直言犯上,赴刀山、下油鼎亦在所不計了!」

 

少停,法琳法師激昂的說:

 

「按老聃之李,由來綿遠;《敦煌寶錄》上說:『桓王三十九年,王與群臣談論老聃出身,聃父為何如人耶?』天水太守橐綏對曰:『老聃之父姓韓,名虔,字元卑,聾跛下賤,處胎時卽無耳朵,出生後一目不明,孤單無依,乞貸過日。年七十二無妻,因與鄰人益壽氏家之老婢,名曰精敷者野合懷胎而生老子;老子生時,於李樹下分娩故姓李,因其不能隨母姓,亦不能隨不正之父姓,所以姓李。』」

 

「又在王儉的《百家譜》上說--李姓者,始祖皐繇之後,為舜時理官,因遂姓氏為李。到了漢成帝時,李隱抗烈毀上被黜,遷徙其族於張掖,李隱於半途暴死,其家屬人等停居於隴西,斯卽李氏源溯,陛下之李是也,以是之故,老子之李與陛下之李,實風馬牛不相及,何得混為一談?況現今道教並非老子後裔,實乃張道陵所創五斗米教之門徒,李之與張,相去幾何?而且老子尚無為,《五千言》中有:『飄風不終朝,聚雨不終日,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況為人耶』之句,此說『世事無常』,一切都不能久住也;而道教之流,修煉神仙,保此皮囊不壞,其實那裏能夠永遠保住不壞,時間有長短耳!他們奉老子為祖,但於老子義旨何嘗夢見呢?

 

太宗皇帝聞聽大煞威風,甚為不悅,一味往自己臉面貼金,而今竟弄得下不了台,人王之面目將朝那裏擺放呢?於是便慍怒著對琳師說:

 

「汝著《辯正論》申〈信毀交報篇〉上說:『念觀音名號者,臨刃不傷。』朕今赦汝七日稱念觀音名號,七日後赴刑場就戮,看你頭斷不斷。」

 

太宗回心不殺  琳師遭貶放逐

 

法琳法師旣羈縲紲ㄌㄟˊ ㄒㄧㄝˋ古代用以捆綁犯人的黑色大繩索。後比喻監獄。(牢獄),又迫刑期,身如槁木,心似死灰。他雖想到慈悲的佛陀及菩薩,但他並沒有向他們呼號求救,數十年來沐化於佛法之中,早已視生如寄,何怖於死的威脅?尤其生當大法晦暗的時代,與其活著目視不智之居,何如早日歸去?

 

到了第六天夜晚,明月西懸,銀光自戶照入,琳師念到身為佛子,不能破邪顯正,而今連自己色身也難保全,不禁慨然淚下,因而順口吟詩一首道:

 

草命如懸露,輕生類轉蓬;

所嗟明夜月,難與古人同。

 

琳師吟罷又嘆道:「昔日鄒衍拘齊獄,燕丹質秦邦,尚感夏景零霜(暑熱落雪),烏頭變白;而今琳死不足惜,然竟毫無微應,以昭後世乎?」語未畢,乎有丈餘神人,素服衣冠現於師前說:「旣能亡形殉道,冥冥中自有神人護衛,幸勿為慮。」言訖不見。

 

次日早上,期限已到,太宗先派劉德威來問琳師道:「今赦期已滿,法師念觀音有何靈應否?」

 

琳師說:「吾七日以來,未念觀音,唯念陛下。」劉德威說:「為何不念菩薩祈救呢?」琳師道:「觀音大士垂形六道,為諸眾生師表;今我皇上,文思聰明,光被宇內,九夷拳職,八表刑清,君聖臣賢,不為枉濫;故吾並無刀斧之憂,不須祈求菩薩加被,唯願聖主體會子民憂苦,顯正去邪,則眾生幸甚。至於琳所著之《辯正論》完全以信史為據,如有一句偏激之言,吾甘從斧鉞之刑,皇上若濫刑無辜,吾也只有伏屍聖庭。如果陛下順忠納諫,吾也不會損一毫的,又何求何畏之有?」

 

刑部尚書劉德威把琳師言語紀錄回奏,太宗聞而惻然,欲將法師釋放;而道士傅弈之流從中作梗,結果琳師像楚大夫屈原一樣遭到放逐。

 

ㄧ代護法巨人含悲而逝

 

琳師旣遭道士讒毀,又為教內少數沙門所不諒解,皇上敕令放逐到山東益都地方去,師感慨作詩道:

 

僕秉屈原操,不探漁父篇;

問言蓬轉者,答為直如絃。

 

琳師臨起程時,道俗相送者填街塞巷,民眾們對法師敬若神明,琳師悽然淚下,對送行諸友說:「琳也不遇,今彼南遷,幸希諸德,以法為重;尚望時寄惠書,以聆京師法音。」復作詩曰:

 

非意延非罪,離友復離親;

山川萬里隔,方勞七尺身。

遊魂長去楚,分念獨留秦;

若非相知者,誰憐死別人?

 

行到百牢關菩提寺,因不服水土,患痢疾,不治而逝。臨終嘆曰:「大丈夫本期殉道立身,不獲己志,泣麟傷鳳,能不悲呼!」時,貞觀十四年七月廿二日,壽六十九歲。

 
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—護法衛教篇》

回〈護法衛教篇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