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906_122022-1.jpg

編輯後記╱張培耕

煮雲老和尚於三年前往生,實在是佛教界的一大損失像他那樣心地慈悲、思慮單純、與人無爭、與世無爭的和尚,每次見到他相互握手,我內心裏唯一想說的一句話,就是「阿彌陀佛!」他坐在那裡;他站在那裡、他講經說法;他待人接物,那樣的慈祥、敦厚、親切、和善,你怎麼看怎麼想,都只有一句話:「阿彌陀佛!」

 

也許因為他太阿彌陀佛了,所以有人稱他「無心道人」,更有人懷貪心犯盜戒,騙他的錢。這些,非但絲毫無損煮雲老和尚的令譽和人格,反而更突顯出他的修道境界,以及精神上的大慈大悲大信大義。在他的思維中,他肯定每個人的佛性,每個人的人格,每個人最起碼的是非之心與廉耻觀念。因此,別人對他建議,他不起疑;別人和他交往,他不設防;他坦誠謙卑,和藹自然,他表現的正是一個修道者的素養與宗教家的風範。在我以為,這種無我心之執,無我執之私的大德高風,豈不正是吾人學修修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!

 

因此我在當時所寫的一篇悼念文中,加了一個副題--在荒寒大地上,又一棵巨樹倒下了!放眼今天的佛教界,如果能多一些像煮老這種無心無我、身教重於言教的法師,大家少自作聰明、少濫用聰明,瞿海源先生就不會說:「佛教界隱然有一些問題存在,我覺得最嚴重的是,佛教界目前仍然分崩離析。」(見《福報》周報一期十頁)由此而觀,煮老的慈悲誠摯,不運心機謀略,正是他老人家的偉大處,也正是佛教界乃至整個宗教界所應倡導的心口如一、言行一致、誠懇素樸的踏實風尚,難怪他的眾多弟子敬他如慈父,大家一致尊稱他為淨土宗在台灣的一代祖師,這是很自然的一個結果。

 

因為以上種種原由以及煮老與我近四十年的交往,編輯委員會推我擔任總編輯,雖明知時間不足力有未逮,但仍然義不容辭的答應下來。在編輯過程中,承主任委員一再垂詢指導,慧嚴法師張羅集稿,徐景文兄協助整理,張銀湖居士與慧見法師行政支援,編務工作乃得順利進行,而實際編輯作業由《普門》雜誌編輯部全體同仁於公餘全力承擔。這本專集編印得好,都是上述人士的貢獻,如有瑕疵,則全因總編輯考慮欠周經驗不夠。謹此致謝復致歉!並略抒感懷,以告煮老在天之靈。

 

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十六日於台北普門雜誌社

 

出自《煮雲和尚紀念專集》

回〈煮雲和尚紀念專集第輯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