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1)彌勒菩薩不下座
中午過堂時,上人一再慈祥的勸大家多吃菜,慢慢吃,不要急,並向大家說明齋堂供彌勒佛的掌故。
故事發生於唐末五代初年,浙江寧波天童寺的齋堂內。當時在浙江奉化縣,出現一位布袋和尚,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,但他時常攜帶一只布袋,在外遊化。凡是有人供養他東西,無論是吃的、玩的,都貯存在布袋裡。假使袋中物多了,就招呼小朋友,找一塊空地,坐下來,把袋中的東西傾囊而出,讓小孩子撿著吃玩,因此一般小孩子都歡喜和他在一起玩。布袋和尚時常往天童寺趕齋,僧值師們都非常討厭他邊幅不整的瘋顛骯髒狀,但因是僧眾,亦不便拒絕他趕齋。
叢林裡,每逢過堂用齋時,僧值師必先到齋堂巡視,維那師始帶大眾進齋堂,等大和尚來時,僧值師即喊「起立」的口令,大眾起迎大和尚之後,待大和尚坐下,僧值師再喊坐下。
一天,布袋和尚竟坐上了大和尚的位置,嘻嘻哈哈的不下來。僧值師見了非常著急,要他下來,他又不肯。眼看大和尚將要來了,僧值師一急之下,伸手拉著他的耳朵,硬拖他下來,本以為布袋和尚已經隨著下來,可是僧值師回頭一看,耳朵已拉了一丈多長,而布袋和尚還是笑嘻嘻的坐在那裡。僧值師嚇壞了,連忙把手放開,布袋和尚的耳朵又自動縮回去了。
正好這時大和尚來了,大和尚乃過來人,見多識廣,見此情形,知為異人顯化,忙阻止僧值師,勿再妄動,就讓他坐在大和尚之位,另於對面再設一座位給大和尚坐。因此在天童寺的齋堂,本位供奉著彌勒菩薩,而於對面再設置一大和尚位。
今天雖然有些人較為散漫,但大都還是非常虔誠,念佛的聲調緩慢懇切,陸劍剛居士還特地統計每枝香念佛的數目。據他說,每枝香中如唱蓮池讚、念《彌陀經》,則大約念一千聲佛號;如不唱讚,不念《彌陀經》,則大約可念到近兩千聲佛號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四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