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孝道山
柏油路和爛泥路
四月九日,躲們一行人來到橫濱的孝道山。
對這個曾來我國訪問多次的孝道教團,我印象非常深刻。初次見聞是在民國五十五年,他們來華為我總統蔣公祝壽而抵達壽山寺,當時,看到岡野正道的篤厚,以及其妻岡野貴美的大丈夫氣概,還有整團團員的落落大方,使我對它(孝道教團)產生良好的感受。後來,來台參與玄奘大師靈骨塔的落成典禮,又捐獻中國文化學院的孝道堂。同時,岡野正道接受了中國文化學院名譽哲學博士的學位。
總之,在近幾十年中,日本佛教界與我國的交往最頻繁的是它,因此,我以為孝道團會址的規模一定很壯觀。可是,我們親眼見到的孝道山,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壯觀,尤其令我狐疑的是,通往他們本山的馬路,竟然是爛泥路,加上我們來時的前些日子都在下雨,地上泥濘不堪,從車上下來,真不知兩隻腳應該落在何處?心裡想,以孝道團的經濟,不應該如此寒酸才對呀!這一定是有原因的,只是我礙於言語,不知道怎麼去了解這個問題才好。
回國以後,才從日本人的口中明白了原因。這原因是,跟日本人在進步中不忘舊有好處的性格有關係。在他們的國家裡,往往留有不少的道路不舖上瀝青或水泥,保持著農業時代的泥巴路,甚至日本人徒步的時候也喜歡踏上它們。因為這一來,能使人不忘本,不忘卻泥土的芬芳;二來走在泥巴路上,比較柔軟且富有彈性,能振動腳後跟直通大腦的神經,讓神經鬆緊鬆緊,有益於身體健康。
日本人似乎很喜歡保存本來面目,雖然,他們的工商業很發達,建築物也很新穎,但是在公共設施上,他們卻不喜歡破壞大自然原有的景色。比如說,開一條靠近山坡的馬路,首先他們必須保護山坡,不使其崩塌,進一步還保持山坡原有的色彩。因此,除了抹上水泥外,還把水泥調合土壤的色彩,且圖案不失本來的樣子。由此,我們可以看出,日本這個民族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因,乃是在於求改革,而且不忘失自己擁有的個性和優點。
由此我們聯想到,世事都在不斷的變化,一個國家若想要長存,必須在各方面要求進步,尤其是科學落後的國家,改革求進步是免不了的,但須要注意的是,不可一味模仿,當在模仿中有取捨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六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