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P1180278-1.jpg

廿三、泰國人的出家儀軌

在泰國,佛寺和教理是人民生活和思想的中心,所以,無論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,都要在寺院經過一番的陶冶;換句話說,在泰國每一個青年人都要出家一次,就是為了要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及成就,而其最重要的出家原因,是認為出家是莫大的福德,它是奉報親恩,和紹隆佛種的大福德聚。

 

一個偌大的國家,每個男人都要出家一次,其動機當然不只是上面所說的,今把其歸納,敍述如下:

 

一、真發無上菩提的道心。

二、許願的。例如病癒、脫難的許願。

三、年老的。

四、厭離世務的。

五、失望的。如事業上的失敗。

六、單純的求福報。例如在火葬的時候,死者的子孫,在舉火的時候剃度,把功德廻向死者,這叫做火前剃度」。

 

泰人出家有終身制,也有不定期限的,通常都是以一年為期,但也有出家三天就還俗的。至於出家的年齡,以律為準,律典上的驅烏沙彌,大約是十歲左右,但有的火前剃者,年齡還不到十歲。關於殘廢的人,是否能出家呢?他們規定以不損威儀為標準,但眼瞎、耳聾、手脚稍為跛拐的,不能得到具足戒體,不過若是受了具足戒後,才遭到意外的,則尚能保存比丘的資格。

 

小孩子出家的限制少,但成年人出家,就必須經地方長官證明不是逃犯、不是訴訟中人方可;而公務員屬於王臣之類的,就必須由皇帝批准,發給一張出家准許證」,證明已經脫離王臣之列才可以;還有須經由具資望者證明沒有負債,和保證出家後,若發現出家前有負債,願代為償付。

 

一個人既能出家,第一要向親友懺悔先罪和辭行。在從前,辭行還帶若干打手,又帶著刀杖護衞,據說這是預防敵人的最後攻擊機會,不過這是少數一般無賴人出家的儀式,並非每人如此。通常的辭行,在遠方的,就寄上一張柬,柬上寫著:

 

我某甲,定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寺出家,所有身口意三業,曾經惱害違損先生的,謹此懺摩悔謝,乞勿存報復之心。

 

近的,就必須具香燭,頭面頂禮,口誦如上的悔辭,被辭者聽完這誦文後,必須連歎:善哉!隨喜之。並祝其將來道業精進或住持僧正,並給與經濟上的幫助,而所有贊助的東西,都等出家那天一齊送到寺裏去。

 

出家的人,除向親友辭行悔罪外,若有未婚妻的,也要向未婚妻懺謝而說:

 

我若不還俗,要是你要和誰結婚,我都准許。

 

出家前一天,照例要舉行那伽遊行,和出家祝福儀式。那伽,照原文直譯為龍、象、大力、吉祥、智人,而泰國人均用那伽,這是有典故的:

 

傳說以前有一條龍,熱望著要出家,就變做一個人來求剃度,但當典禮未開始的時候,就給人家識破,而依照出家毘尼,非人是不能出家的;當時他要求:以後對一個發心出家,而未行剃度禮的人叫做那伽,來紀念牠對出家的一番熱誠,於是就這樣的襲用下來。

 

那伽照例要穿白衣服、披白輕紗大衣、赤足、著白布天冠,至於用步行、乘馬、或者是乘象,都是隨經濟能力和需要而定;持蓋和隨從的人數也沒有一定,遊行的時間久暫、遠近更沒有一定,大體上是早上出遊,傍晚回家,回家後,就是繼續舉行出家祝福的儀式。這儀式是這樣的:

 

那伽坐在中央,面前陳列三衣、鉢器、出家資具和婆羅門儀軌的吉祥飯,右有繞燭台等的祝福法器,親友環坐於那伽之旁。由一位歌聲哀怨動人者,唱若干本生偈,大多數是唱誦須達拏太子經》,誦畢,由婆羅門燃燭互傳,右繞那伽,奏著最勝吉祥,而祝福儀式即完畢。

 

正式出家的那天,按照一定的時刻到寺裏去,而這個時刻,大都經過星宿家的選定。赴寺的排場,一般前陣是兩排肅恭裝扮的少女,捧著法器和供僧的物品,如糖、茶、乳等的食品,及香燭等供品和杯盤、水瓶等的日用品,不過都加以紙花、鮮花的豪華裝飾,有作天宮式、有作樹木式。其次是等腰鼓的舞隊,接著是兩個騎馬、持貝多羅扇和捧鉢的人,再次是捧著三衣的人(此人大都是父母,或者主持出家的人),三衣上籠著曼利花鬘,再次便是那伽。那伽穿的是前日遊行的服裝,合掌,十指夾著香燭、蓮花。

 

到達寺門,舞隊這些人便攔在寺門,表示魔怨的阻撓。那伽要布施金錢,才進入寺門,到要行剃度禮的佛殿,先繞堂三匝,再布施一些金錢、香花,禮拜殿前佛像後,走進佛殿。在走進佛殿的時候,要父親牽著進去,母親則輕拉那伽的衣服,其他親屬按照親疏關係,逐一的牽著,成一排長長的隊伍走進去,這表示隨著那伽到幸福的地方去。佛像的正中稍後,是釋迦牟尼佛聖像,擬入正定像,坐蓮花座,左右侍立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,和跪繞著的五比丘,這個佛堂,除齋日或行大典的時候,是不啟用的。

 

那伽進入佛堂,先禮拜三寶,僧侶齊集時,就合掌胡跪,把三衣放在腕彎裏,膝行至僧眾前,取下三衣,安在身右,香花供養親教師,五體投地三頂禮後,合掌端捧三衣,朗說:

 

大德!我今皈依佛法僧。

大德!我願依法求得出家,求得近圓。如此三說後,再說:

大德!願受此染衣,我乞得出家。又如此三說後,再說:

大德!願受此染衣,令我出家。

 

親教師接過三衣,放在膝前,即對那伽開示三寶功德,令起深信,為救為皈,又示出家功德福利,又開示五處作念觀,詳細闡釋,並命那伽隨誦:一切髮、一切毛、一切爪、一切齒、一切皮。再令逆誦:一切皮、一切齒、一切爪、一切毛、一切髮。這樣開示後,即授三衣,教令衣著,那伽合掌捧衣,卻立一面,衣著竟,香花供養,五體投地,三禮親教師,然後說:

 

我今乞求皈依及十學事。三說後,親教師三說:

 

皈命應供正等正覺世尊。每句下面附有你當如是說」。那伽答:如是!大德!親教師接著說:我皈依佛、我皈依法、我皈依僧。三說後,再說:皈依竟。那伽答:如是!大德!接著,那伽在親教師教導下,逐句誦十學處,所謂十學處,就是沙彌十戒--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虛誑語、不飲酒、不非時飲、不歌舞妓樂、不往觀聽、不香花鬘塗身、不眠坐高廣大床、不蓄金銀。說完十學處的誦文後,三頂禮,卻立一面,到此那伽已經取得沙彌戒,成為沙彌。如果由於年齡或其他關係不能做比丘,那出家的儀式即到此完畢。如欲進求具足大戒,則退立一面,另捧鉢跪進僧眾,安鉢身右,香花供養,五體投地,三禮親教師,合掌說:

 

大德!我求依止。三次完,再說:

乞大德!為我親教師。親教師即三說:善哉!方便!沙彌三答:如是!善哉!又說:

始從今日,尊者當存念我,我當承事尊者。說完,頂禮三拜。此時親教師說:

今僧眾即將授近圓行,許汝依佛法為比丘,僧眾中所白羯磨,應稱受近圓者名及親教師名,我今在巴利文稱汝為『波末迭多』(假定名),我名『達磨』(亦假定名),今後有問汝名,汝當如是答,有問親教師名,亦當如是答。次受鉢時,亦當憶持彼此名字。親教師說完,羯磨師將鉢掛向沙彌右肩,鈄垂身左,說:此為汝鉢。」「此為汝僧伽胝(複衣)。」「此為汝烏怛羅僧伽(上衣)。」「此為汝安怛婆娑(內衣)。沙彌逐句說:如是!大德!此時,屏教師即說:汝卻立一面。沙彌即退出僧眾十二肘,合掌面僧。屏教師乃向三寶三禮、三稱合掌白言:大德僧聽,波末迭多今向達磨,乞求近圓。若僧眾齊,我當教示波末迭多,說後,行至沙彌前,相離一肘,作如是語:

 

波末迭多!汝聽!此是汝真誠時、實語時,我今在僧眾中問汝,汝當以無畏心、無疚心,若有言有,若無言無,僧眾當問汝:『如是病,汝有否耶?癩病、病癭病、癬疥病、喘病、癫狂。』沙彌逐一答:『否也。大德!』又問:『汝非人否?汝非丈夫否?汝非奴否?汝非負債否?汝非王臣否?父母聽汝出家否?汝年滿二十否?三衣鉢具否?』沙彌逐一答:『如是!大德!』又問:『汝何名?』答:『我名波末迭多。大德!』又問:『汝親教師何名?』答:『達磨。』屏處教示後,屏教師退反僧眾,一頂禮後,作白羯磨說:

 

大德聽!波末迭多向達磨乞出家近圓,我於屏處教示竟,今僧眾集已,波末迭多應來。說已面向沙彌說:汝即來。沙彌行入僧眾,三禮僧眾,面對親教師,合掌三說:我今對僧眾,求受近圓,願大德僧眾,授我近圓。親教師言:

 

今波末迭多沙彌,求受近圓,今從僧眾,乞受近圓,我如是白僧眾,乞僧眾檢問波末迭多沙彌障法,知其近圓羯磨,依白四羯磨授與近圓。時,僧眾中大臘比丘即說:如是!接著親教師助問障,其中的一問一答,皆如屏教處所問答的一樣。障法問答後,作近圓羯磨曰:

 

大德僧聽!波末迭多,從親教師達磨,求受近圓,自言遍淨,無諸障法,具足衣鉢,波末迭多,從大德僧聽,求受近圓,親教師名為達磨,僧眾齊已,當為授與。此是初羯磨:大德僧聽!波末迭多,從親教師達磨,求受近圓,自言遍淨,無諸障法,具足衣鉢。波末迭多,從大德僧,求受近圓,親教師名為達磨,如是波末迭多,從如是親教師達磨,乞求近圓,諸大德僧,許者默然,不許者說。

 

如是三說完,求受近圓的人說:

 

波末迭多,由達磨親教師從僧眾受近圓竟,僧眾已聽許,由皆默然故,我今如是持。

 

以上儀軌完畢,沙彌就成為比丘,但以上的儀式僅限一人,若有兩人以上求受近圓的儀式,是各受皈戒、各求依止、各問障法,但同白羯磨。

 

受近圓的儀式完畢,親教師即代為拿鉢,令入僧眾,新比丘禮佛三拜後,入坐末座,這時親教師或是屏教師前來,依法教誡新比丘:

 

諸佛世尊,為諸比丘,受近圓者,說如是四依法,四墮落法。……

 

所謂四依法是:

一、出家始,從今日乃至命存,依常乞食,而自支濟,為大福樂。若僧次請食,若別請食,若僧常食,若別施食,若月黑白分內食,若齋日食,若月黑白分首日食。

 

二、出家始,從今日乃至命存,依糞掃衣,而自支濟,為大福樂。若蒭摩布(麻布),若棉布,若橋奢邪布(野蠶絲),若劍羅布(細羊毛布),若紗紵,若諸雜物。

 

三、出家始,從今日乃至命存,依樹下座,而自支濟,為大福樂。若房舍,若板覆,若樓閣,若洞窟。

 

四、出家始,從今日乃至命存,依陳棄藥,而自支濟,為大福樂。若生酪,若熟酪,若油,若蜜,若蔗汁。

 

而所說的四墮落是:

一、比丘近圓已,不作不淨行,兩行會法,乃至共旁生。比丘犯者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彼斬首,非復具足人軀。比丘犯淫,亦復如是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是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汝不應犯。

 

二、比丘近圓已,不取他不與物,乃至一草。比丘取他不與物,若五磨灑,若過五磨灑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葉黃落,非復綠葉。比丘取不與物,若五磨灑,若如五磨灑,若過五磨灑,亦復如是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是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汝不應犯。

 

三、比丘近圓已,不斷他命,乃至螻蟻。比丘故心,而斷人命,乃至人胎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大石裂,不更能命。比丘斷人命,亦復如是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是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汝不應犯。

 

四、比丘近圓已,不妄言得上人法,乃至樂居靜處,比丘以染污心,未得謂得,諸上人法,禪那解脫,大三摩地,奢摩鉢那,聖道妙果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多羅樹斷,無復萌長。比丘以染污心,妄言得上人法,亦復如是,便非沙門,非釋迦子,如是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汝不應犯。

 

當親教師或是屏教師,教誡新比丘四依法及四墮落法後,又接著說:

 

是諸世尊,如來應供正等正覺,所知所見,以無量門,稱揚戒學,稱揚定學,稱揚慧學,示涅槃道,是斷癡法,是斷愛法,是斷貪法,是淨心法,是滅苦法,於三學處,有戒之定,有大福果,有定之慧,有大福果,有慧之識,得離諸欲,所謂貪欲,求欲癡欲,是故於戒學處,當善修學,廣如如來毘奈耶中說,殷重防護,諦察勤修,作不放逸。」

 

教誡完畢後,新比丘讚言:如是!大德!而後頂禮三拜。然後移座向堂外,此時,隨喜法緣的眷屬,包括遊行的女人在內,都一一向新比丘頂禮,並供養所帶來的物品。供養的人,如果是男人供養的,比丘就用手親接;如果是女人供養,則用布接或是手巾接,方法是,女人把供物放在布上或手巾上。在供物當中,有的是供養親教師和僧眾的。供養的儀式完異後,僧眾同聲誦隨喜序頌」:

 

河水雖少,能令海滿,猶如檀施,能令福滿,願所有求,速得成就,圓如明月,淨如末尼。

 

再誦隨喜常頌」:

諸有不祥,皆速消滅,疾病得癒,壽增福永(三誦),命色福力,為禮拜應供柔和中來。

 

這時,新比丘要行滴水禮,所謂滴水禮,在漢譯的《須達拏太子經》中稱為授水。這種禮節是婆羅門的習慣,是說布施的時候不能用手持送的,除口頭說之外,還要用水滴在對方的手裏,表示決不食言的意思。在行滴水禮的時候,新比丘口念:

 

願我三業,既修現修,所有善業,有大異熟,普與含靈,有想無想,乃至展轉,見聞隨喜,如是眾等,平等共有,同生忉利,段食有情,得上妙味,具足正念,願此福力,令願皆遂。

 

接著僧眾恭誦諸吉祥輪經」,最後是廻向:

願如是人,及諸眷屬,獲大福利,於法精進,離諸疾疫。

 

誦畢之後,隨喜的眷屬各自離開佛寺,而新比丘到自己的寮房,開始過著比丘的生活。

 

以上,特地以那麼長的篇幅,來介紹泰國人的出家儀軌,目的是要國內外的道友們,能共同來了解,從這兒,我們知道泰國人對於出家,並沒有因普遍而馬虎,反而顯得更隆重,而且對於要出家的人,也審查得很嚴格,不像我們,只要有人要出家就可以,巴不得抓到一個算一個。還有他們的傳戒與受戒也迥然不同他們是依照佛制,在一天之內,就完成了這些手續,而我們都是要一個月甚至五十多天,原因是他們受了戒後,是過著有規律的僧團生活,而我們呢?可憐得很!受了戒後,就任由戒子們自己去取捨守持了。而在戒堂裏,是否真能學到什麼?也是一個問題。如此的一個散漫又缺乏組織的僧團,如何能在社會上取得崇高的地位呢?我們經常羨慕泰國的僧侶有福報,其實人家也是取之不易的啊!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泰國佛教見聞記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