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常將死字掛心頭
在台東念佛會講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
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;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!
——普賢菩薩警眾偈
諸位居士:今天我所要講的話,只有一個「死」字,就是要大家將「死」字掛心頭。
在家人最忌諱的是「死」字,他們很不願意談到「死」,尤其逢到新年、喜事,更不可以談死。據說,有些佛教徒念《心經》「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」的死字,就不敢念了,原因是怕死,真是可笑。
不敢談死,不敢念死,就不會死了嗎?我只看到千年不死的古樹,還沒有遇見千年不死的古人,甚至連活到一百歲的人都少得可憐。可是,一般人明知道「人生不滿百」,然而從沒有為死字打個主意,或找個歸宿,仍然是「常懷千歲憂」,一直忙到「死而後已」,此心方休。
最不願死與最怕死的人,也是逃不了死神的襲擊,在死相現前時痛苦萬分,有時弄得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,這是什麼原因呢?
這些人多半是平生不做好事,知道死後要墮落、遭惡報,所以怕死。可是這不是憑你怕死、不願死,就可以讓你永遠不死的,還是一樣要死。「縱有黃金千萬兩,無人肯替半分毫」,就是有孝子賢孫肯為代替,但自己仍然避免不了無常的定律。
佛經上說:過去有幾位五通仙人,他們知道某一天會一起死,他們也是一樣的怕死、不願死,因為他們有神通,各人設法把身子隱藏起來以逃避死,有的躲到海底下,有的飛身虛空中,有的隱藏在山峰裡……,他們以為,這麼一來,無常大鬼就找不到他們了。
那知時間一到,「無常大鬼,不期而到」,飛身虛空中的,從空中跌下來死了;隱藏在海底下的,也從海中浮起來了;躲在山裡夾縫裡的,也從高山上滾下來了,一個也逃不了死神的掌握,所謂:「非空非海中,非入山市間,無有地方所,脫之不受報。」
這就是說:怕死、畏死、逃死都不是辦法,最好的方法是「常將死字掛心頭」,早作資糧,念生死苦,發菩提心,念佛求解脫。
有修行的出家人,他們是不忌死的;有的人寮房裡,一進房門就看到一個斗大的「死」字,貼在朝外的板壁上。因此,他們每天對著死字、想著死字,有「生死未了,如喪考妣」之痛,這樣可以將人我是非、富貴榮辱的世俗念頭看破。
佛在世時的比丘們,都是住在水邊林下、屍林塚間打坐用功,對著死人的墳墓,看著死人的屍骨,作死觀修行。《瑜伽燄口》上不是有一段文曰:「阿難尊者,林間習定(即屍林塚間),夜見鬼王,口吐火燄」等語嗎?那就是為了警惕自己的道心。
我們凡夫,只知活著威風快樂,沒有想到死後的痛苦慘狀,假使一個雄心萬丈、豪氣蓋世的英雄人物,他走到那荒涼野外,面對著萬塚死屍、白骨骷髏,他的心中也會頓然感到「人生無常,世事如夢」。
「古來多少英雄漢,南北山頭臥土泥!」人生就是如此的下場!若能念生死苦,那麼滿肚子的爭名心、奪利心、好色心、利己心、害人心、慳貪心,這些逞強圖霸的念頭,就會冰消得一乾二淨的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六冊
回〈弘法散記--講演篇〉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