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三、度僧興教的曇延法師
曇延法僧,身高九尺六寸,雙手過膝,行路時目不旁視,左右顧盼,必須轉身,夙骨陶融,遐邇欽宗,堂堂儀容,一表人物。
信口而吟 居士折服
有一次,曇延顧影自嗟:「與爾(色身)沉淪日久,飄泊何歸?今可挾道潛形,精思出要。」因而修隱於太行山百梯寺,精勤道業。
當時山上有一位薛居士,精通儒道經書,聞延師之名,特來謁見。他來後,見延師對他不大理會,心中不悅,因出題四字「方圓動靜」,請延師接成四句。延師隨口而應道:
「方如方等城,圓如智慧日,動則識渡浪,靜類涅槃日。」
薛居士驚服其才,再拜而去。
夜夢馬鳴 著疏得成
曇延法師欲著疏《大涅槃》,又恐滯於凡情,每在夢寐之中,都在為此事而惘知所措。
一日夢見一人,身穿白衣,騎著白馬,手執塵尾,與延師拂地而談經旨。醒後,想這一定是馬鳴菩薩,自此開始著疏《涅槃》奧義,疏成後還是不放心,將疏鈔陳於仁壽寺塔前,燒香祝誓道:
「延以凡度,仰測聖心,今銓釋已了,如無所感,誓不傳授!」
話剛說完,《涅槃》卷軸忽然放光,塔中的舍利也放光,三日三夜,合境道俗,無不歡喜。
辯倒來使 為國爭光
南朝的陳國,有位弘辯家周弘正,奉命使魏(北朝後魏),魏太祖下令推選善辯之士與之對抗。蒲州刺史宇文氏,上表舉薦曇延法師;但由於延師年輕,不大出名,而位列末席,一些耆德有學之士皆列前座。
辯論之時,諸賢群集,朝宰大臣列席旁聽。一開始先由德高望重者與周弘正答辯,然而數語之間,就被周弘正難倒,一連十數人皆辯不倒對方。太祖及朝宰大臣無不相顧失色,眼看沒有能言善辯的人,國家就要大失面子,這時,曇延法師從最末座站了起來。
帝問:「位次末至,何事而起?」
延師說:「若是他方大士,可藉大德相臨;今乃遠國微臣,小僧足堪支敵。」
說罷,徑直登上高座。帝又問:「為何不先禮三寶?」延師說:「自力已足,不假聖賢加助。」帝聞大悅。
周弘正開始擬題搆難,延師引義辯申,口似懸河,舌如利劍,滔滔不絕,湛湛而辯,結果反弄得周弘正無詞以對。弘正下座頂禮自陳道:「弟子屢歷三國,訪可事之師,不意今日,邂逅於此!」
弘正卽求延師為其受戒,並拜延師為師,回去後還每夕向北而禮;曇延此一場舌戰,為國爭光,魏太祖也優禮為國統之位--與國師相等。
文帝創業 度僧興教
周武滅法,曇延法師力諫不從,便修隱於太行山,周武帝屢次派人請他出來輔政,但他除拒絕以外,更深入到別人找不到他的地方,清淨自活。
隋文帝創業,尚未度僧,延師就首先剃髮着法服,來到王庭,文帝一見大悅,首先請度一千二百五十比丘,五百沙彌,此隨皇釋化之始;以後又度三千人出家,復興佛教,延師之功也。
開皇六年,天下大旱,上敕請三百僧人於正殿誦經祈雨,但累日無應。文帝召延師而問:「天不降雨,有何所由?」延師說:「事由一二。」
文帝不懂,再問延師,延師說:「祈雨須以至誠,唯誠能夠感格,今僧人在祈雨,而帝與國人卻不當一回事。」帝問:「如何而後可?」延師答:「君臣聆受八戒,普令天下戒屠三日!」
文帝諾之,果然帝與朝宰面北受戒之日,大雨普降,士民莫不歡欣。
延師終時,文帝為之大慟,勅令罷朝三日,以示追悼。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—護法衛教篇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