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.憶師公之悲智風範/法琳
我的法號「法琳」是師公替我取的,記得在剃度的那天早上,還為取法號的事在傷腦筋,而師公在用完早餐,踏上樓梯第一步時,慈祥的回過頭說:「就叫法琳好了。」剃度的儀式也是由師公主持的。那簡單隆重的剃度,是我人生的轉捩點,此時回憶起來,深感師公對我的恩澤實在太大了。
出家後,特別是我佛學院畢業的,回到常住以後,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隨侍在師公的身旁。師公在國內外主持佛七時,也常當侍者隨侍在師公的身旁。隨侍師公大約有七年的歲月,深感師公的言行風範,猶如菩薩示現於世似的。師公的供讚裏有言:「菩薩示現,教演淨宗,精進佛七度群蒙,千秋繼正宗,妙諦圓融,功德永固隆。」它可以說對師公的一生,作了最好的描述。
師公像是以菩薩身示現於世似的,在他老人家一生中其悲智風範,有如在行六度萬行,如在持戒方面,師公一生以戒為基礎,嚴守戒律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具足,尤其是衍傳了大陸叢林之道風。
而在布施方面,自師公來台以後,最初在陸軍五十四醫院裏當佈教師,在混亂的局世裏,弘揚法音,撒甘露法水,頗得軍人及病患的讚譽,故得有「愛國僧人」的雅譽。又民國四十年起,師公曾數次環島弘法佈教,尤其是在台東、澎湖、花蓮等偏僻的地方說法。他老人家不辭辛勞地,跋山涉水,去那一般人不太願意去的地方,弘揚佛法,大作法施。民國四十二年以後,身任蓮社的主持,創辦佛學講習班,除了自己上台講課外,還邀請多位法師來上課,如道源長老、星雲法師……等。為了接引更多的青年來信佛,培育佛教的人才(當年的講習班同學,目前均熱心地服務佛教界。)又師公為了延續佛教的慧命,積極培植佛教僧伽人才,與星雲法師合力籌辦壽山寺東方佛學院,任教務主任多年。當年受教的學生們,由於師公的教學有方,目前均為各寺院的棟樑者。師公又在蓮社開創念佛會,提倡淨土的念佛法門,藉此之便,度化了難以數計的眾生。
再就財施而言,當別人需要它時,老人家總是慷慨的捨予。師公的一生中,受過多少次的失財之虧,但師公從不記恨於心。對留學異國的學僧,師公更是在精神上、經濟上給予支援。
師公最喜歡行慈善公益事業,所以蓮社早就設有慈善會,多年來亦獲得政府各階層的奬勵和表揚。自師公住生以後,每當我們翻閱師公的生前相片時,看到師公親自發放冬令救濟金及白米,且與他們共同進餐的情景時,深深感到師公一生,無論是在法施、財施方面,都不遺餘力的精神,使人由衷地欽服著。
在修忍辱方面,師公的一生,所修的忍辱行,最令人佩服。當受了人的欺騙時,從不與人爭論,事後也不記恨於心,總是默默的承受。俗語有言: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。」師公的修養是「見一切人皆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。」可見師公在平凡中,所修的忍辱行。
師公在修精進度方面,可從他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中談起,師公每天手不釋卷,一讀到有好句子,馬上就抄在手冊上。有時看到師公手捧著書,在走廊上來回走著,或心血來潮,還會吟給我們聽。此時此刻回想起來,更懷念師公的言行。還有師公不論走到何處,他的僧袋裏,必有數本佛書或雜誌,隨地利用時間,吸取更多的知識和常識。如此進取的精神,不就是我們晚輩該學習的嗎?
還有修行方面,師公自創精進佛七以來,他總以身作則,每天主持九支香念佛外,還利用休息時間禮佛一千拜,己身勵行,為修行者的楷模,更令人懷念言行一致的師公。
又日常的早晚課,他老人家先在方丈寮佛堂上香、敬茶、念佛、回向、發願。由於如此精進不懈,所以師公往生時,能如他願,預知時至,意不顛倒,不勞他人。
師公也不忽視修禪定,師公提倡禪淨雙修。在打佛七時,念佛兼修止靜。他一直强調,念佛能一心無雜,便是止的境界。而心念專注一境,是觀的最佳詮釋。
永明延壽禪師的「禪淨四料簡」中有言:「有禪有淨土,猶如帶角虎,現在為人師,來生作佛祖。」相信師公必會倒駕慈航,再示現娑婆,度化我們。
師公從小就很聰明,記性又好,且好學。出家後,先後進入棲霞律學院、焦山佛學院、圓明講堂,親近多位善知識,如若舜、圓瑛、雪煩、太滄、章嘉、東初、慈航菩薩、月基等諸位長老。
師公於民國三十八年,即在浙江南海普陀山的後山慧濟寺閱藏。來台後,於民國三十九年,在后里懷德堂閱藏。又於民國四十七年,在新北投居士林,閉關靜修。如此深入經藏、用功、沈思、反觀自性,故義泉湧發,得辯才無礙,十多種著作也就連續出版。師公的文章流暢、通俗,具有高度的可讀性與感化力,所以三根普被,海內外讀者都喜歡閱讀,無形中接引了無數的初機學佛者。這些著作,是師公的法身慧命,蓮社正積極編纂全集,以便能留傳於世。
後記
短暫的依佑,留下無窮的感恩。
悲智的風範,行於六度萬行者。
以戒為基礎,傳大陸叢林道風。
以教為準則,軍中有愛國僧人。
佈教偏僻處,捨身獻命為利生。
延續佛慧命,積極培植有緣人。
修忍辱行者,人到無求品自高。
精進行佛行,預知時至往西方。
行禪淨雙修,至心稱念不離佛。
多次閉闗緣,法身慧命永存世。
出自《煮雲和尚紀念專集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