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敦煌藏法寶 石刻千餘洞
我們中國偉大的石刻,是甘肅省的敦煌與河北的雲居,這兩地的石室經書,以及石刻的佛像,都為世界各國所重視。古來大德為保全佛經聖像,其用心之良苦,其志願之宏深,實使後人感激涕零。
河北雲居石室中的刻經是隋朝大業年間——智苑大師的創舉。他們把山石鑿成山洞,再把佛經刻在石室中的四壁上,又將方石各面磨刻,每一室刻滿,以石塞門鎔鐵風鎖;直至唐貞觀十三年,智師入寂時已刻滿七室,此後師資相承,經過五代亦僅刻了《華嚴》、《涅槃》、《寶積》、《般若》四大部之半。
遼時,在王室倡導之下才完成了四大部,然後再刻其他的四十八部,如此一室一洞的,共有一千餘室的石刻藏經。這種艱鉅的工作,前後經過千百年的時間,才完成這一偉大的工程,後人思之,寧不咋舌乎!
敦煌的千佛洞中,有一個洞叫「鳴沙石室」,裡面藏了一萬多卷的古書和佛經,其中最古的是唐懿宗咸通九年,王玠所刻的一部《金剛經》,這不但是我國最古的印本,而且也是全世界最古的刻板印書,現存於倫敦博物院。
這個洞在宋仁宗時就封閉了,直到光緒二十六年才被人發現。因為敦煌僻處西隅,那時交通又不方便,雖然發現了一萬多經卷的奇蹟,但也不能引起我國朝野注意。
一九○七年,英國的斯坦因爵士到中亞西亞去探險,路過敦煌,發現此洞,然而斯氏不懂漢文,所帶去的翻譯又不是學者,所以不知道選擇,就廉價購買了六千多卷,捆載而去。
接著是一九○八年,法國的伯希和氏也聞風而來,他是漢學大家,一看就知道這是稀有的珍品,於是就從那剩餘的書卷中,挑選二千多卷帶回本國去了。後來,日本人也來運去不少。
說起來,我們真是該慚愧到無地自容,我們的老祖宗為了保存中國的國粹,不惜犧牲身命財產,而且用盡人力物力來設法珍藏,而我們後人並不知道愛惜和保護,竟被外國人來隨意瓜分我們的國寶。後來,因為看到外國人從萬里之外趕來中國購買,所以才警覺到:石室中的經卷必是有價值的寶貨。
於是,北京當時的學部,即命甘肅當局把剩餘的經卷送到北京保存。當時賣的賣了,偷的偷了,祇剩二千多卷,現存北平圖書館。我們的國寶隨意被人盜賣,辜負古人的心血,這是多麼痛心的事呀!
所幸,刻在石室上的經典,以及千佛洞中的這些石佛像,西人只有打成碑帖帶回去,其他是無法運回去的。因此,敦煌石刻的藝術又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珍品了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七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