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狀元於福建鼓山出家後,法名念菴,做一名苦行僧。
五○、羅狀元是和尚轉世
明朝的念菴禪師,俗名羅洪先,江西吉水縣人。他出世不到兩個月,父親不幸去世,由寡母含辛撫養成人。
洪先生性敏悟,讀書過目不忘,二十歲那年(嘉靖八年)中了狀元,衣錦榮歸。
洪先雖年少為官,但並不驕奢浮誇,為人公正謙恭,廉潔自守;又因他自小與佛有緣,所以喜讀佛書,深受佛理的薰陶;因了悟世事無常,而說出「人間富貴花間露,世上功名水上漚」的話,真正做到了「視富貴如浮雲,棄功名如糞土」的修養;同時也種下他後來棄官不做,捨俗為僧的遠因。
看破世情 辭官回家
有一天,羅狀元讀陶淵明的「歸去來辭」,讀到「世與我而相遺,感吾生之行休,已矣乎,寓形宇內復幾時,曷不委心任去留!」這幾句話時,觸動了他罷官歸田的決心,他寫了一首詩說:
「終日忙忙無了期,不如退步隱清居;
草衣遮體同羅緞,野菜充饑聖飽肥。
世事紛紛如電閃,輪廻滾滾似雲飛;
今日不知明日事,那有工夫理是非。」
羅狀元知道宦途多險,伴君如伴虎,時時刻刻都得小心謹慎,稍有差錯,都可能有殺身之禍來臨,何況「一家飽暖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冤」呢!
因此羅,狀元不顧一切,毅然辭官隱退了。
教子不成 悄然披剃
羅狀元辭官回家,樂守田園,耕種教子,倒也逍遙自在。
這時他的兒子已經十歲了,羅狀元非常寵愛他,一心想把兒子教養好。有一次,他想試試兒子的敏悟如何,就出了個很簡單的問題,問他的兒子:
「『天』字可以對什麼字?」
兒子到底還年小,良久對不出來。他母親在旁很替他著急,用手指向下指,以暗示他。兒子朝地下看看,見有一堆雞糞,於是便達道:
「天對鷄屎!」
羅狀元見兒子如此愚笨,大失所望,又問兒子道:
「『父』對什麼?」
兒子又是對不出。其母又給兒子暗示,用手拍拍自己的胸前,兒子竟又會錯了意思,立卽答道:
「父對乳。」
羅狀元氣極大喝道:
「冤枉鬼!你讀書有什麼用啊?」
由於兒子的蠢笨,使羅狀元興起無限感嘆,因而又寫了一首詩說:
「終日忙忙苦追求,寒寒暑署度春秋;
朝朝暮暮營家計,昧昧昏昏白了頭。
是是非非何日了,煩煩惱惱幾時休?
明明白白一條路,萬萬千千不肯修。」
羅狀元在教子失望的心情下,便默默離開妻子、家庭,到鼓山寺去出家了。
出家修苦行 寄書告行蹤
羅狀元於鼓山出家後,法名念菴,在天廚內做一名苦行僧。每天要做許多雜務事,得暇便坐禪、念佛、看經、禮拜。如是者十三年,假裝愚鈍,內修梵行,也無人知道他以前是個狀元公。
起初,羅狀元想起離家這些年,不知家中情形如何?尤其那次不辭而別,自己下落不明,不禁感到有些愧對妻孥。於是就在出家數年後,寫了一首詩,寄與夫人說:
「為官終日細沉吟,紫綬無心懶整襟;
陽業案前由我造,陰司地府有誰親?
願將官職為仙職,除卻凡心卽佛心;
寄語賢妻休再問,從今不必寄來音。」
夫人得到他的信息後,不但不怨恨他,反而鼓勵他為道修行,並且希望他回來,能度他們,同證菩提。因而也回詩一首道:
「箴書一到拆開吟,讀罷兒童淚滿襟;
烈女不堪重改適,賢夫不必再相親。
君今以悟為仙去,奴亦隨修捨色身;
但願西方同善會,九品蓮台禮觀音。」
兒子中狀元 返鄉里一行
羅狀元的妻子,自從丈夫離家出走後,在家奉佛,專心教子讀書。看到丈夫的來信,更知團聚無望,所以把整個精神都放在兒子身上。經過了十三年茹苦含辛的教導,居然將那笨拙的兒子教養成器,也考中了頭名狀元。因此,使冷落的多年的狀元府,又恢復了當年的氣勢。羅夫人想把這光榮的消息,告訴丈夫,可是,卻不知道他在何處?
念菴出家了十多年,雖然放下一切修行,可是俗情仍然不能全消。尤其聽到兒子中狀元的消息傳來後,竟喜不自勝地決定回鄉一次去看看。
從福建鼓山回到江西家鄉,念菴走了不少的時日,終於來到自己的家門口時,站在那裏反而踟躕不前了。
狀元府中的僕人,看到有一個和尚站在門口,以為是化緣的和尚,入內稟報夫人後,又出來說:「夫人慈悲,施米一斗!」
念菴不收施米,他對僕人說:「我要求見你們主人一面!」
僕人又回稟夫人後,出來又對念菴說:「夫人加施錢一貫!」
念菴仍然搖頭不受,向僕人索紙筆,寫了一首詩說:
「斗米千錢我不收,十三年返故家園;
兒孫自有兒孫福,莫為兒孫做馬牛。」
寫畢,置筆而去,連狀元兒子也不要看了。
僕人將和尚寫的詩,持交夫人。夫人閱後,知是出家多年的丈夫回來了,趕快出來門外相見時,念菴已不知去向,派人循路追了許久,也未追到。
去而復回 回來又去
羅夫人沒有看到回來的丈夫,心中很是惶惑。經各方詢問,纔知念菴來自福州鼓山。於是,便命她那狀元兒子到福州去尋父,每遇僧人,就送羅漢鞋一雙;因羅洪先脚底有痣可驗,最後終於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內認出了父親,經苦苦哀求,堅持要迎回供養。
念菴不得已,便隨狀元兒子回家了,天倫樂趣,上好供養,自不在話下。然而,念菴並未被山珍海味、錦衣玉食所迷惑,反而對這種奢靡的生活,生起厭惡心來。
一天,念菴對狀元兒子說:「我在鼓山,曾打破常住七個碗碟,尚未賠償。按照叢林規矩,損壞一個,應賠十個。我念念在心,你能為我賠償嗎?」
狀元兒子聆聽以後,隨即下令江西方面,裝載了一船上好的磁碗,送去鼓山賠償。
念菴被狀元兒子請回家,不到半年,使他有度日如年之感。一日,乘兒子不在家時,留下一首詩偈,又再度不明去向的出走了。
念菴留給兒子的詩說:
「塵世繽紛一筆勾,林泉深處任遨遊;
蓋間茅屋牽蘿補,開個柴門對水流。
能得休閒真可樂,吃些淡飯自忘憂;
眼前多少英雄輩,為什麼由不轉頭!」
念菴這次出走,沒有再回鼓山,因恐狀元兒子尋找,阻礙他的行道。他去到福建漳州龍袴國師座下(龍袴國師為明代高僧,法號樵雲禪師),在國師的開示下悟道證果。圓寂後,皇帝還追封他為「光祿少卿」,追謚「文莊」。這就是羅狀元的一段出家因緣。
尾語
據說羅狀元是和尚轉世,因緣是這樣的:
洪先的父親羅老先生,因年已半百,尚無子嗣。一日,因到寺內齋僧,於佛菩薩前求子,旋又見到寺中一個窮病的出家人,苦無醫藥。羅老先生就布施給他財物,買藥治好他的病,因此那位病僧感其施濟之恩,死後投生他家。當他妻子臨盆之時,他看到一僧人走入產房,羅老先生欲喝止時,已聞房中呱呱之聲了!
羅老先生對此事很覺奇怪,隨卽派人到某寺查問,報稱該病僧已逝世一年了,因與子命名為「洪先」。洪先後來雖然中了狀元,但不為富貴榮華所迷,不昧前因,而出家為僧,還其本來面目,亦甚為難得。
古人說:「山中無衲子,朝中無宰相。」可見當前的顯貴們,都是前世學佛修行的僧侶,如念菴不昧前因者,不過僅是其中之一罷了。
出自煮雲法師《佛門異記——輪廻轉世篇》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