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.苦的探源

孔子說: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。」意思就是說:人類最初都是天真純篤,潔白無瑕,絲毫沒有斑點和染污,而是由於當時所處的環境不良(所以孟母要三遷教子)和壞朋友的引誘(所以交友要擇善而從),所謂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於是,漸漸把天真無瑕的善良本性蒙昧了,而習染上一身的罪惡。

 

佛教說:一切眾生個個具足本有佛性,大圓鏡智,光明洞澈。因為最初一念無明不覺,背覺合塵,妄想顛倒,輪迴六道,終日奔馳於五欲六塵的途徑上,沉迷不悟,迷己為物,而且認物為己,認假為真,迷妄顛倒的造出種種罪業來。

 

造罪的目的是由有我而起的,因為有貪、癡、我、慢四個為我主義的壞東西——心所,於是時時執我,存有私心利己的念頭,想出種種法子來作利己的打算,如果不能稱心滿意的達到目的,又盡量的用心機來損害他人,滿足自己,因此就做出許多損人利己的事情來,而從不知人類的慾壑是難填滿的。蘇子說:「以有限之生命,求無窮之欲望。」其結果是:「物之所以供我欲者有盡。」我們的欲望心是無窮的,因此反而樂的少,苦的多了。

 

例如:看見別人有錢住洋房、坐汽車,而自己窮苦無錢就設法或偷、或盜、或奪取他人之物佔為已有,這種稱為損人利己。甚至還有人做出種種損人不利己的事來,既損害了他人的利益,而對自己又絲毫沒有好處,更有一種「隔岸觀火」、「幸災樂禍」的人亦比比皆是。

 

小則例如:我與某人有仇,知道他某時由此經過,我就在路上掘一大陷坑,使其走到這裏,冷不提防,一跤跌倒,而自己在旁洋洋得意的狂笑。大則某人有錢,我向他借用,他如不肯借我,那麼就此結下仇恨,非設法來害他不可,等到深更半夜以後,偷偷的去放一把火,燒得他一乾二淨,自己這時才認為心滿意足了。但這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心理,看別人受害而自己快樂的行為和居心,實在是要不得的。

 

佛教是最講因果報應的,例如:大家過去做錯了事,就是因,現在來此地受苦,就是果。因果是絲毫不爽的,不但現在要受國家法律制裁,就是將來犯了五逆十惡的人,死後也一定要再受三塗惡報(三塗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,結果還是要變驢變馬,來償還宿債。

 

你們聽了當然駭怕,所以,壞事一定是做不得的。種下惡的業因,想不受惡的果報,那是辦不到的。希望大家將來刑滿出獄,能夠改過自新,立志做人,否則,不但現前受苦,將來死後的痛苦,還會更大。如果執迷不悟,現前的苦還是短暫的,未來所受的大苦,時間之長是歷劫難盡的。那麼,大家想要離苦得樂嗎?我告訴大家一個脫苦的方法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七冊

回〈煮雲法師講演集--起信篇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