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八、談佛教僧侶從政先例

今日佛教專題討論筆談

僧侶從政,在佛教中,古有先例,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住世時,當時就有很多國王大臣,對治國安民的大業,都請求世尊指示方法,佛陀也都一一為其指出為政之道的重心,使國王大臣能依法實行,如孛經等都是說明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。

 

還有歷代高僧,他們有超人的智慧和道德行為,因此,在位的國王都尊之為國師,依之若長城。所以,一言一行都能導人走上正,而且更有益於世道人心。

 

進一步而言,在歷史上有和尚還俗做皇帝,甚至也有皇帝出家做和尚的,如明太祖朱元璋,他就是皇覺寺的和尚還俗從政,而做皇帝,並成為一代民族英雄;唐朝武則天也是比丘尼還俗的,她的智慧、才能,也是非常傑出的人物。

 

元朝的劉秉忠,他沒有從政的時候,是一位和尚,他從政以後,對漢民族的幫助實在太大了!據史書的記載,如果沒知識份子劉秉忠來保護朝政的話,恐怕當時的儒家學者,都將被元朝執政者——蒙古族所殺害竟盡。

 

在本年日,中央日報「學人」上,孫克寬先生專讚述劉秉忠之為人,在那篇文章最後有一段說:

 

「劉秉忠字仲晦,初名侃,因從釋,又名子聰,拜官後始改今名……。」現在要指出來的,就是當劉氏在忽必烈左右時,一般儒均見信用——張文謙、姚樞、竇默以及許衡均能見重。

 

中流年間及至元之前期,一切儒治的規模,如定朝儀、典糧樂、設御史台、設國學、開中書省等,都推行盡利。

 

一到劉氏去世之後,阿合馬、桑哥、盧世榮等奸貪之輩,便接踵登用,許衡被擯,宰相安童再起無功,連漢人在元廷的地位也一落千丈,大有耶律處材逝世後,漢法中斷的景象。由此可測知,劉氏對漢化的關係是如何重要了。

 

明朝也有一位紫衣宰相姚廣孝,他是道衍禪師還俗的名字。姚廣孝當王的宰相,位極人臣,可是,他還是終身茹素,長齋奉佛。

 

北京有一間大鐘寺,寺中的這口大鐘有十萬斤重,為全世界最大的佛鐘,這座巨鐘高尺,紐高尺,徑尺,外鑄華嚴經一部,內為全部法華經,並以金剛經鎖邊,紐上有楞嚴咒。這口大鐘,就是姚廣孝當宰相時鑄成的。

 

元之劉秉忠、明之姚廣孝都是僧侶從政的,而且都是一代賢臣,對國家、對民族、對佛教都有很大的貢獻。

 

太虛大師也曾提出,出家人也可以問政而不干治的原則。本刊這次問題座談會,討論佛教與政治的問題,我以為:佛教僧侶是可以參政治的,但是,如果問政而不干治則更是合法、合情、合理的。如國大代表、省議員、縣議員、鎮民代表,這些民意代表,出人都可以參加競選的,假使僧侶當了民意代表,不但對佛教有幫助,而且對國家人民也都有很大的利益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六冊

回〈弘法散記--綴文篇〉目次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