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4.認真修行  解行並重

我們研究真理的目的是什麼?就是我們懂得佛法以後,還要去如法修行,解理與修行,如鳥雙翼,如車輪,這是修學佛法的行人缺一不可的。

 

解理如人有目,修行如人有足,所以我們一定要「解行並重,目足並用」。假使我們只是懂得佛理而不肯親自去實行,那就等同「說食數寶」一樣的不實際。所謂「如人數他寶,自無半分錢」。空生了一雙眼睛而沒有用腳去行,那麼始終不能到達目的地。

 

又如我們坐火車,雖然把車票買好了拿在手上看,可是卻不肯往火車上爬,這樣等同沒有買票一樣,並且還花去時間和金錢。我們研究佛理,如果不肯修行也是如此。所以,我們要了生脫死,一定要認真的去修行。

 

修行方法分頓悟和漸修,有些狂慧眾生,他一聽說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,因此,他就不肯修行,以為他是與三世諸佛一樣的。可是,他不知道佛陀所謂的「人人皆有佛性」是「是心是佛」的理具佛性,天家稱此為「理即佛」和「名字即佛」。

 

經文上又說:「是心作佛」,這就是要事造,「作」者就是要修行,然後才能證到「分證即佛」與「究竟即佛」。理雖本具,要假事造,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所以,宗門中有頓悟和漸修的說明,古德有句話,說得很好:

 

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

風停浪尚湧,理現念自浸。

 

這就是說明頓悟以後,還要漸修,古來大德,開悟以後還要行腳參訪善知識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,而且得到對方的開導,在他的果位上也就增進了一步。

 

修學佛法的行人,第要難行能行的行菩薩道,第要難忍能忍的親近善知識,聽聞佛法。

 

因為菩薩道是一條難行道,過去諸佛以及近代的祖師,為了實行菩薩道不惜任何犧牲,所謂「割肉餵鷹,捨身飼虎」,捨頭目腦髓的行菩薩道。

 

釋迦世尊,往昔因中為求得佛法中半偈,而捨其生命;禪宗——神光大師,為求初祖達摩大師的印可,故立雪斷臂,這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好榜樣

 

認真修行要難忍能忍,因為認」字的寫法就是言旁加一忍字,合起來是認」字,意思就是要能忍受得住善知識的重言喝斥如果忍不住善知識的忠言,那你就不能成為好的法器。

 

過去,慈明禪師與一班同參道友結伴去參謁汾陽祖師,到了那裡,汾陽祖師不但不與接待,而且在天寒地凍的冷天,他用桶冷水向他們身上潑去,弄得大家像落湯雞一樣的身體,直發抖這時,有些人就忍受不了憤怒而去,可是還有一部份人不肯就此離去

 

天,汾陽祖師請他們吃飯,桌上擺滿了魚肉葷腥,那一班人看見這和尚簡直不成話,那裡是什麼禪門宗匠呢?因此一鬨而散,只有慈明和尚一人沒有離去。

 

汾陽祖師見他們都走了,就笑著對慈明說:「我花了桶水和桌酒肉,就把這一班孤魂野鬼都祭走了。」這就是說,這班來親近善知識的人,沒有辦法忍受對方的逆境考驗。可見親近善知識也要有很大的決心,去忍受一切,才算是認真修行。

 

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的去親近善知識呢?為的就是要聽聞佛法。因為佛法的道理微妙難思議,一定要有人說明講解才能懂得。《華嚴經》上說:

 

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能見;

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了。

 

佛經上又說:「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,唯願樂聞一句未聞的佛法。」由此可知,聽聞佛法的重要。因為我們不明佛法而盲修瞎練,等同蒸沙作飯一樣,即使蒸上百千萬年,沙也不能成為飯;相同的道理,我們如果不依正道去修行,縱經百千萬年也是一樣常在輪轉。

 

佛性雖然是人人本具,不從人得,可是迷妄眾生若不假因緣,是不會圓成佛果的。所以,佛經上說:「雖知諸法不由他悟,而常尊敬諸善知識。」同時,《大乘起信論》更詳細的說明這個道理:

 

「又諸佛法,有因有緣,因緣具足,乃得成辦,如木中火性,是火正因,不假方便,自能燒木,無有是處。眾生亦爾,雖有正因,熏習之力,若不與諸佛菩薩、善知識等,以之為緣,能自斷煩惱,入涅槃者,則無是處。」

 

做一個普通的好人,尚且要親近賢人、遠小人,何我們修學佛法的行人,那更一定要親近善知識,離惡知識。在《法句經》中,關於修行人親近善知識的好處,以及親近惡友愚人的壞處,有如下的說明:

 

「如裹香之紙,繫魚之索,佛比丘,夫物本淨,皆由因緣,以興禍福,近賢明,則道義隆,友愚暗,則禍殃集,譬如紙索,近香則香,近魚則臭,見染翫習,各不自覺。」頌曰:

 

「鄙夫染人,如近臭物,漸迷習非,不決成惡。

賢夫染人,如近香,進智習善,行成方潔。」

 

我們必須難行能行地行菩薩道,發大乘心;更應難忍能忍地親近善知識,聽聞佛法;最後再選一種法門,一門深入。所謂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。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以修行證果,《楞嚴經》中二十五圓通,六根、六識、六塵、七大,皆可依之修行而成無漏聖果。正所謂「條條大路通長安」。

 

淨土法門又名念佛宗,以念佛為專修法門。念佛法門有種念佛的不同,所謂實相、觀像、觀想、持名,在種念佛法門中,以「持名念佛」為捷徑中之捷徑。

 

現在把念佛字解釋一下,念之一字是「今心」二字合成,佛之一字解為覺悟之義。就是說,我們沒有學佛之前的心,是迷妄的心,今天開始念佛,今天的心就覺悟了。念佛者,今心覺也,我們念念不離一句佛號,那就是念念不離覺悟,念念覺悟,就念念成佛,古人所謂「一念不動,即如之佛」。

 

《楞嚴經》中,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又說: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」我們能都攝六根,心不外緣,「淨念相繼」地不斷地念佛,「行也阿彌陀佛,坐也阿彌陀佛,縱饒忙似劍,不廢阿彌陀。」念到無念而念的時候,那就是《彌陀經》中佛對舍利說:

 

「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女,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七冊

回〈煮雲法師講演集--勸修篇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