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十二、談佛七

【釋顯慧】

  在某種因緣之下,我參加了清覺寺的佛七。佛七與普通法會有所不同,因為佛七著重於念佛與拜佛,會眾念佛須同一聲調與節奏。其次,除佛七第一天的第一枝香,與第七天的最後一枝香,其禮佛誦經稍有增加外,其餘每一枝香,均規定為讚佛、念佛、繞佛、開示及靜坐。在佛堂上只有念佛,不准言語,首先有點不習慣,語言衝口而出。雖然我曾自動去掛「犯規」的條子,但一到佛堂上,仍深深感到慚愧與懺悔。

  至於為什麼打一次佛七要七天的時間呢?按「佛七」的起源,是從《彌陀經》上面所說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,極樂國土。」故以七日為一個修持最基本的單位。

  佛七開始的頭一天,第一枝香於凌晨四點五十分起香,會眾於〈香讚〉後,誦《彌陀經》,隨即讚佛,而後由維那師領眾繞佛。在繞佛時,依次魚貫而行,一律依木魚聲而念佛號。所謂繞佛,就是口念「南無阿彌佛」六字,分四步,在念佛堂前繞圓圈,而後改口念「阿彌陀佛」四字二步。因為腳步不能走錯,無形中使每個人心口相應,專志念佛;並因聲韻齊一,不但各個耳根寧靜,引致其他各根也寧靜了。然後歸位,趺坐念佛,繼而止靜。開靜後,還是繼續念佛十分鐘,再唱〈迴向偈〉,禮佛問訊畢,才算一枝香結束。

  晚上最後一枝香,止靜後,由煮公法師開示。他老人家學問淵博,能將奧妙的佛理,以深入淺出的方法闡釋,聽者皆讚歎不已!現在就將法師的開示,略述如次:

  法師說,念佛為百千法門所共通,是修持佛道最穩當、最靠得住的妙法。可是現在有很多人認為,念佛是易行道,因此而忽略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其實,念佛並不簡單,必須具有「真實心」與「恆常心」,如細水長流,綿密不斷;更須將心貫注一處,如雞孵卵,使熱力永遠不斷,然後方有成。由此可知,老實念佛即是以一句彌陀為本參話頭,所謂「是心念佛,是心是佛。」功夫做到相應之時,但覺湛湛寂寂,歷歷明明;不相應之時,便覺渾渾噩噩,昏昏擾擾。故於用心之時,莫管他相應與否,只要老實去念,久久自然動止皆靜,是故念佛須要一句佛號,蘊在念中,提起佛號,一直念去,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、「憶佛念佛,必定見佛。」有如是因,感如是果,此是千古不易之鐵案。

  要知道,念是心念,念是心所法之一,為五別境中的念心所。它的意義是「繫念」,心在某一境界上轉,明記不忘,好像我們的心,繫在某一境界上那樣。經裡說,我們心煩動散亂,或此或彼,剎那不住,必須給予一物,使令攀緣依止,然後才能漸漸安住。如小狗東跑西撞,若把牠拴在木樁上,牠轉繞一會兒自然會停歇下來,就地而臥。心亦如此,若能繫念一處,即可由之得定。不但定由此而來,就是修觀修慧,也莫不以念為必備條件,故「念」於佛法中極為重要。

  念有多種,現在來說念佛,以佛為所念境界,要使心不散亂,不向其他路上去,而專心集中於一境,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。經中譬喻:有人得罪國王,將被殺戮,國王以滿滿的一碗油,要他拿著從大街走過,如能一滴不使外溢,即赦免他的死罪。這人因生命受到威脅,一心一意顧視著手裡的碗,路上有人唱歌跳舞,他不聞不見,唯一意護視油碗,後來他終於將油送到國王指定的目的地,沒有潑出一滴,因此得免處死。

  念佛,一般人只知口念,而不曉得除此之外,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。如僅是口稱佛名,心不繫念,實是不能稱為念佛。真正的念,要心心繫念佛境,分明不忘。因此,念佛必須了解佛名所含的意義,如什麼都不知道,或以佛名當作死後的冥資等,雖能得定,但終不能往生極樂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不了解極樂世界的情形,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違背;無信無願,泛泛稱名,這與鸚鵡學語,如留聲機般的念佛,實在沒有兩樣。

  然而,念佛中最重要的是要「三到」。淨土宗大德印光大師也時常說「三到」。「三到」是:口念、耳聽、心想,三者同時相應。念得清晰明了,毫不含糊,毫不恍惚;稱名時,不但口唱,而且要用自己的耳朵聽,聽得清清楚楚;心裡也要跟著聲音起念,明明白白的念,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亂。許多人念佛,不管上殿、做事,甚至與人談話,嘴巴裡似乎還在念佛。如此,心裡難免恍惚,而耳不自聽,不能專一。或講究時間,念得長,佛號念得多,但這不一定有多大的用處。念佛若能專心,時間不妨短,佛號不妨少,必須口、耳、心「三到」,專一繫念不亂。如果口念心散亂,東想西想,連自己也不知在念什麼,那即使一天念上幾萬聲也沒有用。所以要念佛,還是老實的念才好。

  總之,在此七天中,雖沒多大的感應及心得,唯一安慰的是七天的止語,不知減少多少口業,多念了幾萬聲佛號。而且在七天內學習了不少東西,師父每天開示,亦增廣我們的見識,聽從來所未聞的,做從來所未做的事(止語)。還有什麼比這更喜悅的呢?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僧伽精進佛七記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