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44.子母相憶念佛味道

【當事人;譚希平】

「第六天上午,也是在這種奔放、玩耍的氣氛中過去了。待下午第一枝香繞佛時,一個念頭跑出來,不該浪費此一千載難逢的機緣,應該打起精神,好好把握這時刻,將佛念好,不要好的不帶,反而帶回了遊戲念佛的壞習慣。

雖然如是自勵著,卻未能直下將佛號把持住。直到第二枝香正繞佛時,一個更強烈的念頭冒出來:『我打老遠到這兒來,是為度一切眾生的,怎能為了一些業障而鬆懈下來!』隨即頓感佛恩有不可說的昊天罔極。此刻佛號不僅是念得清清楚楚,而且是從來沒有過的,全心全意的憶念著它。滿懷欣喜與感激,一字一字念得悲切切的,有如佛就在我的前面,聲聲呼喚,好不容易得到佛反顧時的心情一般。

很快的又坐在佛前,念著四字洪名,抬起頭,邊念邊瞻仰著金碧輝煌、大慈大悲的莊嚴佛相,情不自禁的,滿眼含著悲喜交織成的熱淚,慢慢的溢出眼眶,隨著念佛聲,流滿了兩頰。頓時領悟到『如子憶母,母子相憶』的念佛味道。

第七天,老是計算著,再過幾枝香就要圓滿了,因此,心又比較亂了,但還是有一枝香念得不錯。到了晚上,煮公師父宣佈結七時,整個佛堂便立時融入歡笑談話聲,那時只覺得一種解脫、圓滿的歡喜情懷,充滿心房,只是微笑著,卻說不出一句話來。

等到把禁語及室長的名條送上供桌時,一股異香迎面撲鼻,本能地心裡念道:『好香!』當想再吸聞一口氣時,已經沒個蹤影。精進佛七就這樣圓滿了。」

譚希平這篇文章寫得很長,也寫得很多。佛七圓滿之後,關於他在佛七中所遭遇的問題,「阿彌陀佛是繩子」、「阿彌陀佛是箱子」的問題,他無法解決,就到八堵海會寺道源法師那裡去。道源法師到底是長老,他的經驗豐富,就很高興的為他解釋。

道老在答覆他的問題時說:「你剛才說,在佛七中遭遇了三個問題解不開:一是阿彌陀佛是繩子?一個是阿彌陀佛是箱子?還有一個是你念阿彌陀佛做什麼?你看看!平時之所以常勸你們大專學生要多解,就是這樣!平時不修還沒有事,一修起來,問題可多得很。其實,這三個問題都很好解。

頭兩個,阿彌陀佛是一條繩子,要把你綑得緊緊的;是一只箱子,要把你封得密密實實的。至於念阿彌陀佛做什麼?也許你前生參過禪,才會跑出這個像話頭的問題。念阿彌陀佛,就是為了要對治妄想。如果再問,對治妄想做什麼?就是為了要成佛,要度一切眾生。你的善根還算很深,沒被難題打斷念佛,所以第六天、第七天就修得很不錯。」

從前在大陸上有一位居士,自己在家裡一個人打佛七,七天下來,也沒證到一心不亂,但得到一個境界,就是到末後兩三天,自己一念佛,就感覺四周牆壁也跟著在念佛。起先還以為是龍天護法在室外跟著一起護念,也就沒理會。後來覺得不妥,便恭請護法諸天現身屋內一塊兒念,卻沒見到身影,可是四周牆壁,仍然發聲同念。念頭一轉,也許是鬼魂在念吧!他的善根很深厚,沒被鬼魂的念頭嚇倒,依然請鬼魂現身同念,也沒反應。就這樣直到圓滿,百思不得其解。

後來在各處參學,問過許多出家、在家大德,總不能釋掉心中的疑惑。出家後,碰到道源法師,為他講出一句最常見的偈頌。他一聽到,就以手掌用力一拍大腿,當下霍然而解,也用不著再多費唇舌了。是句什麼偈呢?就是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無情的境界,是隨著有情的心境而轉,當有情的心境達到某種層次以後,即可透過無情而反射出來,四周牆壁的念佛聲,不過是他念佛心境的反射而已。

譚希平念佛感應的故事,是我拿他自己寫的文章,以及他與道老的談話,簡單地向大家講一講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精進佛七感應錄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