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一
模仿說
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必定是互相影響的。愛默生說:老年夫婦的舉止,相似之處甚多,如果人的壽命延至無窮,則最後兩人的性格,將毫無區別。老年人如此,少年人更不待言,少年人的性質,好像柔軟的黏土,很容易被印成模型;他們在見聞上所受到的感染,好像汽油碰到火一樣,是一觸即燃的。
所以一個人周圍的環境,給予他品性上的影響,具有莫大的力量;在發育期的青年人,環境的好壞尤其重要,因為習慣是由模仿而來。
人是習慣的奴隸,柏拉圖告誡一位遊蕩青年說:「一種習慣養成後,再也無法改變過來。」那個青年回答說:「逢場作戲,有甚麼關係呢?」這位大哲學家立刻正色說道:「不然!一件事,一經嘗試,就會寖假而成為習慣,那就不是小事啦!」這實是真理,凡事都是由偶犯而成習慣,由習慣而成為第二天性,遂致終身難於離棄。
洛克說:「應當養成和習慣鬥爭的意志。」這是德育最重要的一環。
薛耐說:「人生在世,苟無抉擇而交朋友,實在大有害處;壞習慣猶如疫病的傳染,雖然交談的人已經離去了很久,而此心仍受其束縛,乘機而復發。」人性之趨下流,好比下山,不必費多大氣力,就步行甚快了。
要使青年人趨向上流,與其強迫或勸導,不如利用他模仿的天性,給予良友的實例,每個人的品性,不啻是他所處環境的回聲。
中國諺語云:「蓮生蔴中,不扶自直;白沙在泥,與之皆黑。」又說:「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;與不善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。」這都是至理名言。
一個人為善為惡,一方面受環境的影響,一方面亦能影響環境;猶如以石投海,它的波動,一直要達到岸沿為止。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九冊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