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6.古德行儀  今人風範

【晚上大迴向前開示】

  今天向大家說古德的行儀,先講蓮池大師。大師為明末四大師之一,明末四大師就是:蓮池大師、紫柏大師、憨山大師、蕅益大師,此四大師平生均修淨土。蓮池大師有一本《竹窗隨筆》,度化很多人,內有一段文云:

  「我出家後,到處參訪,時,辯融大師門庭大振,我自京師叩之,膝行再請。師曰:『汝可守本分,不要去貪名求利,不要去攀緣,只要因果分明,一心念佛。』余受教而退,同行者大笑,謂這幾句話,哪個說不出,千里遠來,只道有什麼高妙處,原來不值一文錢。余曰:『這個正見他的好處,我們渴仰企慕,遠來到此,他卻不說玄妙,他只老老實實把自己體認過,切近精實的工夫,叮嚀開示。我至今遵守,不曾放過。』」

  此段開示,計有五個重要問題:一、守本分;二、不貪名求利;三、不攀緣;四、因果分明;五、一心念佛。

  話說來容易,做起來卻是不簡單。

  第一、出家人若不守本分,就會出事。

  第二、名利關最難逃過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不求名聞利養。」貪名求利之事,大部分的人,利可以不要,名就看不開了,故云此二關難逃。

  第三、不攀緣。一般不建道場、不度眾者可以,若有心建道場,使道場興隆,不攀緣必難以做到。出家人若與眾生攀緣者,對於修行的功夫,就沒時間去辦了,故大師叫我們不攀緣,一心向上求法。

  第四、關於因果問題。古人最重視因果,尤其出家人更重視,所以有施主出錢買磚,不能拿去買瓦,這都是有因果的。

  第五、一心念佛。大師開示,教我們如何做人、如何修行,最後還是叮嚀我們一心念佛為務,可古來大德的修行經驗,還是念佛。大師的開示,言簡意深。

  印光大師一生亦勸人老老實實念佛,如果請他老開示,他也不會談玄說妙。現在的人仍多喜談玄說妙,與他說老實話,他反認為不值一文錢。如唐朝的白居易參鳥窠禪師,師云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白居易說:「此二句話,三歲孩童亦道得。」師云:「三歲小兒雖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故聽開示,應能切實遵行,方是真懂。古德以「做人」為重要,學問其次;人格高尚,學問才有價值。

  蓮池大師至今所以能令人敬重,就因他能切實遵行古德之格言,由此可知大師的尊師重道。他人嫌說不值一文錢的幾句話,而大師守著,終身不違,這也就是古德成功的因素。

  再舉一個例子:

  倓虛大師著的《影塵回憶錄》,內有一段文,述說大師未出家時所學的經過。倓虛大師四十三歲出家,在俗家時,與一班人共研外道,為了好學,大家商議到京城求更深的法。後來其中一位劉文化的,到北京求法,大家就籌足一百大洋,供其作為往京求佛法的路費。當劉文化到北京城,請教一位法師,指點迷津後,始知以前所學皆是外道,大家就棄邪歸正。當時那位法師,贈送一部《楞嚴經》,劉文化精研《楞嚴經》,八年才稍有所成。劉文化為研學經文,不管家務,其妻子因此被氣死了。又有人與他打官司,官司打輸了,亦被氣死。八年後,亡魂皆來找他超度。劉文化的超度亡魂是這樣的:亡魂站在他的兩肩,他用手一抬,亡者就生天了。他能有如此的功夫,全靠他八年熟讀《楞嚴經》的功德。

  此故事最重要的有兩點:一、佛法難聞。他們為了學《楞嚴經》,聽說營口有一位老和尚很有道德,大伙兒一同去請他講說《楞嚴經》。那和尚很驚奇說:「經還可以講的呀?出家數十年,從來沒有聽說可以講經之事。」這不是笑話,而是事實。

  二、學佛必須下死功夫。劉文化八年苦讀《楞嚴經》就是如此,人人若能如此,受益定不淺矣。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

回〈僧伽精進佛七記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