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再看佛教慈悲的範圍

諸位:佛家不但不言博愛,而且認為愛是眾生「受苦之因,生死之本」,故棄之惟恐不及。因為既稱愛,必有能愛、所愛,既有能所,則必有人我,而以我為能愛,彼為所愛。有了人我相,就有差別。愛我甚於愛人,世人大都如此,因此就不能「一視同仁」了。

 

佛教對於慈悲兩個字的解釋是這樣的:慈是與樂,悲是拔苦,慈悲不是以我為中心出發的,乃是建立於一切眾生平等相上面的。這是慈悲博愛截然不同之處。

 

從物質方面講,一切眾生皆同一體,絕無差別(指同有貪生畏死和痛苦的表現);從精神上講,一切眾生同具心識,而且精神更無界限可分,尤足表明一體。所以,佛教裏把慈悲釋為平等慈與無緣悲,慈為愛見悲和同體悲。因為,佛陀知道生佛平等一體之故,所以,慈悲也就沒有界限了

 

現在,再引佛經中的一段經文,以證明佛教愛一切眾生的種類和範圍:

 

《華嚴經》〈普賢行願品〉上說:「善男子,言恒順眾生者,謂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剎海,所有眾生,種種差別,所謂卵主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,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。種種生類,種種色身,種種形狀,種種相貌,種種壽量,種種族類,種種名號,種種心性,種種知見,種種欲樂,種種意行,種種威儀,種種衣服,種種飲食。處於種種村營聚落,城邑宮殿,乃至一切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,無足二足,四足多足,有色無色,有想無想,非有想,非無想,如是等類,我皆於彼,隨順而轉,種種承事,種種供養,如敬父母,如奉師長,及阿羅漢,乃至如來,等無有異,於諸病苦,為作良醫,於失道者,示其正路,於闇夜中,為作光明,於貧窮者,令得伏藏,菩薩如是,平等饒益,一切眾生。」

大家看了這一段經文,就知道諸佛菩薩慈悲救護眾生界的範圍之大,以及種類之多了。佛菩薩是「願令眾生,常得安樂,惡法不成,善業成就,其積所感苦果,我皆代受,令彼解脫,成就菩提。」這種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恐怕不是「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」的上帝所能夢想得到的吧?因為,諸佛菩薩是以大悲心而為體的,「以於眾生心平等故,則能成就眾生圓滿大悲。」

 

出自《煮雲法師全集》第七冊

回〈煮雲法師講演集--起信篇〉目次

 

arrow
arrow

    taiwanpotal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